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VR前景诱人,但需警惕泡沫

时间:2024-05-22 13:21:17 科技赋能

昨天,为期三天的“跨越奇点,预见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勤平在会上发言表示,虚拟现实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其构建的交互环境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近日,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未来会出现很多大产业,比如虚拟现实。

5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新华网开始联合征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国家和行业标准。

“2020年可能是虚拟现实爆发元年”的说法从去年底开始就在各媒体流传。

相关应用领域的科技公司和上市公司争先布局的消息不断涌现。

据某常用搜索引擎统计,2009年之前,全国范围内“虚拟现实”日均搜索量不足2次,此后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2009年,日均搜索量超过2倍。

已经接近一天几次了。

无论虚拟现实是否能够创造下一个趋势、浪潮,或者战略机遇,毫无疑问,虚拟现实的火爆,而且似乎这把火的火爆程度只会越来越大,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在这把火点燃普通人的生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虚拟现实,相关人士都在忙些什么。

“新东西?你误会了!VR,英文Virtual Reality的全称,中文直译为“虚拟现实”。

盛斌,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介绍,所谓虚拟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与相关科学领域相结合,生成虚拟的数字环境,为人们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空间信息等感知;所谓现实,是指这样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以及它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官信息,可以让人沉浸其中,产生一种真实感。

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梦想的技术、设备和应用都可以纳入其范围。

”因此,虚拟现实不仅限于计算机技术,还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软件应用到硬件设备,从计算机科学到心理学、认知和脑科学等。

相对分散和被动。

主要误区是把沉浸式虚拟现实等同于虚拟现实。

”VR从业者、上海山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康宇英指出,谈到虚拟现实,人们往往会限制于佩戴VR头盔。

事实上,沉浸感本身就是一个可衡量的“价值”。

早期的三维电脑游戏以及一些日常可以在手机上玩的互动游戏都符合虚拟现实的特点。

只要能够给人带来沉浸感,就属于VR的范畴,但沉浸感可强可弱。

VR头盔是目前沉浸感最强的VR硬件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唯一的VR硬件设备。

大众常常将VR与VR头盔、眼镜联系在一起,主要是由于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导致虚拟现实硬件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不少企业也开始推广此类“新”硬件,以带动相关消费。

“虚拟现实的概念其实在学术界早已存在,国内外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探索。

”盛斌提醒,甚至早在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美国人伊万萨塞兰博士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终极显示》的短文,预见到显示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人们直接沉浸在计算机之中——受控的虚拟环境,就像现实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样。

下一个趋势?下注吧!看《侏罗纪公园》,举手就能触摸恐龙;足不出户购物,就能“真实”感受到物体的大小、颜色、质感;医学生学习人体结构,只要佩戴VR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任意解剖、观察虚拟人体……这就是虚拟现实描绘的未来。

基于这个假设,VR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可以是游戏、视频、零售、房地产、教育、医疗、工程和军事。

今年1月,著名投行高盛发布了一份题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的报告,预测“新的市场最终将形成,许多现有的市场将被颠覆”。

还指出,到了今年,新市场的硬件和软件总规模将在乐观、标准和悲观三种情景下分别达到1亿美元、1亿美元和1亿美元。

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可能是下一个趋势。

这样预测下的资本市场已经风起云涌,人人都想成为趋势上的“猪”。

高盛报告发布前两年,全球风险投资交易额已达 35 亿美元。

2017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VR硬件初创公司Oculus的消息一时震惊世界;继AR眼镜Google Glass之后,谷歌推出了价格实惠的VR设备Cardboard,随后又向初创公司Magic Leap投资了5.42亿美元;微软推出AR设备Hololens。

今年1月,联想发布了与创业团队蚂蚁视觉科技合作开发的VR耳机Lemon。

5月10日,华为荣耀VR眼镜发布。

暴风科技、灵境、大鹏VR、烟花工坊等创业团队深受资本圈欢迎。

据业内人士统计,截至今年3月,至少有60笔投资发生在VR和AR领域。

从年底开始,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大巨头纷纷通过投资硬件设备或开设自己的VR渠道进入虚拟现实领域。

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增长轨迹类似,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的发展也首先涉及到硬件的发展。

随着硬件的普及,软件开发商逐渐涌现,制作各种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但这一次,尤其是影视娱乐内容开发公司,如迪士尼、光线传媒、华谊兄弟、湖北广电、湖南卫视等,不再满足于仅仅探索内容创作,而是纷纷投资创业团队或者合作的方式来争夺硬件部分的“蛋糕”。

乐视、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均表达了打造VR平台和生态的意向。

乐视甚至还推出了VR手机头盔。

当然,在梦想成为现实之前,实践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技术。

由于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感官,因此目前对虚拟视觉的研究和开发最多。

目前虚拟视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光晕。

“目前可穿戴虚拟现实设备的用户会感到头晕。

”盛斌解释道。

头晕的根本原因是视觉现实的缺乏和人体多感官信号的不协调。

虚拟现实设备往往需要实时生成三维双眼图像,创造出以假乱真的虚拟图像,欺骗人眼和大脑,试图“说服”人脑,这样的虚拟图像是真实的图像外部世界。

然而,人脑对图像的真实感非常挑剔。

如果有色彩、光影、几何、景深等细微的瑕疵,你就会感到不舒服、头晕。

实时生成逼真的图像仍然是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一个难题,尚未完全解决。

另外,人脑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来自于感知的综合判断。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的任何不一致至少都会导致一个人感觉不太投入,或者最坏的情况下会感到不舒服和头晕。

例如,当虚拟图像反映视点或视角的变化时,人脑内耳的空间感知反映的是头部的静止状态,这会导致空间感知与视觉不匹配,从而产生眩晕感。

除了虚拟视觉技术外,还有虚拟触摸、虚拟听觉和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包括手势识别与交互、眼球追踪等。

盛斌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近年来不仅在逼真图像生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还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R渲染平台。

还实现了手势、眼球的精确定位,更好地判定了闭眼、反射等问题,技术成果被华为、中兴、三星和英特尔采用,并应用于医疗、军事等多个领域。

五年前,离开盛大网络的康玉英创办了一家虚拟现实内容制作公司。

在他看来,当前虚拟现实在中国的发展“普遍浮躁”。

大多数团队没有盈利能力,完全依靠投资来推进他们的未来。

为了抓住所谓的虚拟现实机会,投资者对团队的发展和专业度要求并不高。

另一方面,创业方向同质化程度较高:虚拟体验馆、虚拟全景摄影是两个热门方向,但核心技术缺位。

“热闹一番之后,并不会带来太多的技术积累,最终可能会走上大公司垄断流量、开发团队恶性竞争的老路。

”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推进控制中心主任杨东日也提到,VR可能对影视产生诸多重要影响、医疗、教育等。

要想抢占未来全球VR生态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

而且,在这个潜在的下一个趋??势到来之前,我们要努力的可能不仅仅是技术。

记者在淘宝上输入“VR眼镜”搜索,价格从9.9元到12万元不等。

其中,9.9元就能买到原价几十元的正品“谷歌眼镜”,58元就能买到专卖店原价30元的“宝峰魔镜4代”。

评价记录显示正面评价。

“利益巨大,想钻空子的人也不少,鱼龙混杂。

”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孙志超表示,现在在工程师、资本市场、消费者眼中,VR已经是不一样的东西了。

“淘宝上的眼镜价格参差不齐,有的只是利用了VR概念的模糊性。

例如,有些只允许观看者看到全景 3D 图像。

至于真正先进的VR,很多普通消费者都没有见过,让VR成为了一个噱头。

”任正非此前表示,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做大做强的障碍。

“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大产业。

中国在这些产业上有优势,但要发展得更好,必须有非常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