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次论坛和会议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萌和孙福给了我们泼冷水。
他一开口就谈到了可穿戴技术:“我们研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赚钱,而是从医学的角度探讨为什么需要可穿戴设备。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很可能会创造一个‘泡沫’。
”余孟孙说,可穿戴技术就是。
它是健康物联网的一部分,但如果仅将其视为疾病医疗领域IT行业的投资风口,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甚至可能带来混乱。
只有与人类健康融为一体,路才能走成功吗?它会越走越宽,成为一个永恒的大产业,孕育出更大的服务业。
可穿戴技术的前景值得期待。
余孟荪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介入有望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
例如,目前医院的诊断和治疗设备越来越复杂,可穿戴设备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此外,了解普通人的局部和微观健康状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可以得到可以测量的参数”。
反映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稳态水平,将其挖掘出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目前的实验已经证明,心率、呼吸频率等一些常用的基本参数确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以深度挖掘的生命健康信息。
然而,真正实现它并不容易。
于孟荪说,一是可穿戴设备必须能够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另一个要求是在长时间获取人体生理参数的过程中不能对人体造成损害。
换句话说,必须让受试者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无意识的监视。
“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为可穿戴设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