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超详细的HTC Vive深度体验评测,满足你所有的想象

时间:2024-05-22 10:02:47 科技赋能

终于拿到HTC Vive了!这是我第一次期待这样的评测产品。

虽然之前也经历过几次,但工作人员总是把我塞进头盔里,强行把我“扔”进某个虚拟世界。

为了照顾后面排队的用户,体验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从安装到操作,实际拿着产品与体验还有很大差距。

那么今天我就慢慢讲给大家看看这个神奇的产品是否值得细细咀嚼。

外观:并不完美,但主要是由于技术限制。

你还记得原来的手机长啥样吗?现在,如果拿出当年的手机,没见过的年轻人大概会惊呼,“这砖头是手机?!”世界上没有足够小、足够轻、足够强大的组件。

这就是所有第一代数字产品面临的局限性。

作为虚拟现实头盔第一梯队的一员,Vive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限制。

HTC并不傻。

当然,它希望让它变得更轻、更薄,但它还必须将显示屏、散热装置和各种传感器封装到这个设备中。

、相机等等一堆东西,外观能满足人才怪。

因此,尽管 Vive 离我们理想的戴在头上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也不能责怪它。

HTC Vive 的消费者版在外观上与之前的开发者版类似,但头盔顶部的电线经过了整理,接口处被头带覆盖。

这样一来,虽然电线还是很多,但至少可以伪装一下。

整齐一点。

头带比我上次尝试时更舒服。

调整好两侧的挂钩后,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坠落的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但毕竟设备的重量摆在那里,就别指望了。

真的完全消除了坠落的感觉。

Vive 机身上有两个调节旋钮。

两侧的旋钮用于调节焦距。

常用于多人使用的家庭和近视用户,位置也容易触摸。

下面还有一个调节瞳距的旋钮。

当您戴上头盔并进行调节时,屏幕上会显示瞳距数字。

靠感觉来调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避免头晕,最好调整到戴眼镜时测量的瞳距。

为了更好地贴合用户脸型,Vive 随机分布了两块不同厚度的海绵垫。

海绵垫侧面还设计了两个凹陷,方便两眼视力差异较大、必须戴眼镜玩耍的用户。

鼻托也是可更换的。

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鼻托不能完全贴合我的鼻子。

戴上头盔后,我可以通过低头看自己的眼睛来看到地面,尽管通常在玩耍时我会忽略它。

现实世界的这一小块被挤进去了,但总感觉怪怪的。

我感觉我的鼻梁也不算太低了。

这个鼻托是为欧美人设计的吗?头盔正面的凸起处布满了传感器,主要用于定位和动作捕捉。

他们长得并不好看,但确实有一种神秘的科技感。

当然,未来当传感器技术更加成熟时,估计它们仍然会被设计成光滑、扁平的。

毕竟,强迫症在人类中似乎正在增加。

中间加了一个摄像头。

它目前的功能是让用户在佩戴头盔的情况下能够看到真实物体的轮廓,避免猫主子突然过来制造麻烦。

不过,我只打开了这个功能一眼,然后就关闭了,因为即使只是一个轮廓,看到现实世界也会影响VR体验。

未来这款相机也可能会用于一些VR+AR应用。

当我们谈论VR头盔时,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单眼分辨率,因为头盔中的左右眼屏幕是分开的,这与人眼本身的原理类似。

HTC Vive 的单眼分辨率为*,刷新率达到了 90 帧/秒,非常有效地减少了头晕的感觉。

我最多连续玩了近3个小时。

这段时间除了看做工稍粗糙的视频有点头晕、眼睛有点干之外,一般没有什么感觉。

不过,这与我的身体无关。

差别也是相当大的。

我是一名过山车爱好者,不太晕车,这可能会有所帮助。

Vive的分辨率还是足够的,尤其是玩游戏的时候,你会更加专注,画面看起来也相当真实。

但是,如果硬要把这种体验称为极致,我觉得就太不科学了。

,当心情不那么紧张的时候,尤其是看一些实拍视频的时候,清晰度和真实感还差得很远。

如果您将注意力集中在明亮的背景上,您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网格像素,就像非常靠近计算机显示器一样。

消除这种细节缺陷的唯一办法,就是等到显示屏有技术突破的时候才能解决。

安装:有点困难,但是一劳永逸,很容易搞定。

市场上几乎没有VR设备被设计为独立运行。

它们都需要将手机放入其中或连接 PC。

从用户体验尤其是游戏体验的角度来看,PC驱动的设备绝对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为了性能,我们还得面对另一个问题:布线和驱动。

为了感知身体,Vive必须与两个定位基站和手柄一起使用,并且还需要连接到高性能PC。

确保整套设备的安全需要连接许多电线。

我强烈建议买自家产品的有钱人提前规划一个好玩的区域,将基站斜钉在规划区域两侧的墙壁上,并思考如何存放电缆,否则会很混乱,但无论如何我都会回顾一下 周,让我们胡乱搞一下。

我什至用胶带将基站贴在墙上,所以我不会给你参考......但在这里我想吐槽一下 Vive 插头设计。

如果都这么大了可以吗?对于家里常见的这种壁挂式电器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

除了连接硬件的步骤远比我们熟悉的其他数字产品多之外,Vive 的软件安装也需要几个步骤。

作为一种全新类型的设备,Vive 需要一切都是最新的。

HTC 专门为 Vive 设计了一个设置向导。

第一次拿到设备后,理论上来说,只需按照向导的步骤进行安装即可。

在此期间,需要安装两个必备软件“Vive”和“Steam VR”。

Vive主要用于下载。

应用程序可以被Steam平台替换。

我安装后只使用了Vive应用3-4次,然后切换到Steam,体验更好。

Steam VR 是 Vive 驱动和设置的必备应用程序,必须在每个设备启动之前运行。

然而,当我按照向导安装了所有应用程序后,我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错误”错误。

根据官网帮助文档,是网线连接问题。

但经过反复检查,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后来无意中发现双显示器的连接方式是“复制”。

改为“扩展”后,问题暂时解决,但断开连接并重新连接后,错误又会出现。

然后就开始报“错误”。

这是驱动程序的问题,所以我再次升级了显卡驱动程序,并将系统和Steam应用程序都升级到了最新版本。

这次,不再报告这两个错误。

我推测核心问题其实是驱动版本。

毕竟VR头盔是一种新型的显示设备。

如果没有安装支持VR的驱动程序,电脑只能默认它作为另一台普通显示器。

一切准备就绪后,重新开始就很容易了。

无线控制器和基站的识别速度非常快。

只要在所有设备被识别后戴上头盔,就可以准确定位控制器。

Steam平台下所有VR相关操作(包括应用程序启动、退出、搜索、下载等)基本上都可以在佩戴头盔的情况下通过手柄完成。

熟悉一两次佩戴方法后,基本上一个人就能很好操作。

顺便补充一下,Vive支持移动量不大的小规模操作,也支持步行操作,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安装基站。

官方支持范围为两个基站之间2-5m,实际运行面积约为1-10平方米。

有些游戏要求可操作区域的面积必须大于几平方米,所以小区域肯定有一些限制。

不过大部分游戏都可以通过手柄进行虚拟移动,少部分可以通过游戏机手柄来玩,所以即使只能站着、坐着,冲击力也不是特别难以接受。

安装时可以通过手柄来定义具体的操作区域。

我在客厅划了一个2*3.5m的区域,玩起来很舒服。

操作:Vive游戏中的大部分操作都很直观,上手成本甚至比手机上的操作还要低。

举个简单的例子,周末家里有长辈。

这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

对于对带有VR设备的电子产品不太敏感的人来说,我只告诉他如何使用拇指盘进行虚拟移动并按住触发按钮来点击或拾取某个东西,他就能够自然地掌握。

即使在虚拟场景中行走或触摸,也没有任何犹豫。

这就是操作直观的优点。

除了出色的定位和运动反馈之外,Vive手柄的振动反馈和声音反馈的结合也为直观操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当你拿起一个物体时,手柄会轻微振动来模拟触摸,耳机也会发出相应的声音,虽然无法改变手部姿势来发出相应的声音,而且不像压感触摸那么复杂,但也相当不错了。

在目前的情况下。

当然,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操作方法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并且控制器在不同游戏或应用程序中看起来不同。

一个精心制作的应用程序会调动各种操作方法,让您尽可能自然地操作。

比如有的射击游戏增加了蹲伏躲避、握手、换枪等操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熟悉,操作自如。

甚至有些应用程序根本不使用控制器。

您只需盯着要选择的内容几秒钟即可。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太好。

那些通过转动头部就能解决的操作都必须借助手柄进行操作,这在高度直观的操作环境中显得尤为别扭。

内容:超出预期,但优质内容大多收费。

业界有一个普遍共识:无论NB设备如何,都必须有内容支撑。

作为VR头盔新兴阶段的设备,内容的后续自然备受关注,而这次Vive的体验让我在这方面信心大增。

Steam App Store 中已有约 10 个支持 VR 的应用程序。

虽然数量不多,但增量趋势可喜。

例如,我在5月16日查看时发现,5月上半月的新应用数量已经超过了4月份整个1月份,而且4月份发布的新游戏数量明显多于2月份和3月份。

只要这种日益流行的趋势持续一段时间,硬件就会变得更加有用。

拿到 Vive 的那周我正在上夜班,但睡眠不足并没有阻止我每天花大量时间用 Vive 玩游戏。

新奇是一方面,想彻底体验的欲望也是一方面,但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钱不能浪费。

每当我想到我花了很多钱为这个只能尝试一周的应用程序这一事实时,我就会尝试玩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陷阱。

一开始我只尝试过免费游戏,但除了官方试玩游戏《The Lab》和谷歌出品的《Tilt Brush》绘图软件之外,很难找到操作和图形方面足够好的游戏。

于是我开始尝试购买一些15元左右的廉价应用,但看不出效果有什么区别。

我又试了两个app,花了60元左右。

果不其然,体验好了很多,现在我已经无法抗拒诱惑了。

,仔细阅读了用户评论,下载了两款多样化且评价较高的应用,体验不错。

还有一种在线游戏,玩家可以使用其他 VR 设备在线竞争。

如果幸运的话,您可以同时遇到很多用户。

7、8人可以开启战场,让游戏变得更加有趣。

这款游戏的设计思路也非常好。

玩家被设计为驾驶坦克的炮手,有效解决了运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玩家大厅就像一个酒吧,玩家可以在这里互相看到。

当时人多,挤满了虚拟人物,显然没有人太兴奋。

比赛正式开始前,大家在酒馆里互相“戳”,场面也很有趣。

但我逐渐发现,用户评价高、体验好的应用基本上都不会低于1元。

这与主机游戏的情况类似。

即使是一款优秀的VR游戏也需要较高的开发成本,高额费用在所难免。

从Steam平台上的用户评论来看,这似乎并没有给第一批购买VR设备的富人造成任何麻烦。

我见过几个有++用户评价的应用程序,说明用户的下载量和活跃度还是不错的。

但有点遗憾的是,虽然是VR游戏,但无法在VR中预览。

即使您在头盔中下载,您也会看到与PC上相同的视频和图片。

如果下载后不喜欢,那就只能花钱了。

水没了。

体验:游戏还可以,就是视频有点别扭。

或许是因为游戏中有很多追求体感、沉浸式操作的部分。

总体来说,Vive的各种游戏体验确实不错。

除了格斗游戏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难坚持的。

官方制作的游戏中其实有很多基于实例的游戏。

不仅图形出色,操作体验以及与各种硬件的配合也相当流畅。

只要开发者在此基础上再认真一点,考虑到VR和PC游戏操作方式的差异,制作出来的游戏很好玩,但在精细度、色彩等方面还需要多下工夫。

整体设计。

设计、自然科学教育和房地产应用程序也是理想的选择,例如《Tilt Brush》和宜家的示例应用程序。

一个为用户提供三维白皮书,让他们的创造力流动,另一个提供未来的家居装饰设计。

一种可能,虽然还不是特别完善,可操作的类型也明显不够,但也算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还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三维地展示人体或银河系八颗行星的结构,比视频和书籍直观得多。

这就像儿童科普学习中经久不衰的立体书,其普及前景也被看好。

预期的。

唯一有点尴尬的是视频。

在我拿到 Vive 之前,我其实很期待观看这个视频。

这主要是受到HTC之前向我们展示的一款名为《The Blu》的交互式视频应用程序的影响。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看到的深海景色给了我相当震撼的体验。

然而,我自己使用 Vive 的那一周却并不那么精彩。

原因有五个:1、习惯了。

与短期的体验不同,长期的使用让我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不是仅仅专注于“震撼”,尤其是当我再次下载《The Blu》并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时。

后来我开始观察各种细节,不再关注路过的大鲸鱼。

这时,我开始意识到:“哦,这副牌看起来像布上的画,太不真实了。

”哎呀,如果你靠近这条鱼,你实际上可以看到模型的一部分。

”一旦发现这些缺陷,就很难再看到一个仅供观赏的场景了。

2.视频很短,但很大。

也许做一个度全景视频太费力了,所有好看的视频都非常短,基本就连这样的短视频在线观看都会卡住,只能下载看看。

3、清晰度缺陷暴露 除了各大影视公司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网友上传的视频。

效果比较好的都是大公司制作的动画场景,距离远一点的人物面部特征就看不清楚,感觉像是近视眼。

例如,在观看一段复仇者联盟红毯视频时,除非他们走进VR摄像头,否则我看不到他们是谁,这与理想的沉浸式体验相去甚远。

这与VR头盔本身的分辨率有关,也与VR视频拍摄设备没有跟上进步有关。

4.视力模糊。

与容易将您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角的平面视频不同,这种身临其境的视频将您直接带入场景。

双眼同时接收到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这时,如果没有主画面和立体声,没有引导,你环顾四周很容易错过关键场景。

5、位置尴尬。

游戏基本上会根据你是站着还是蹲着来调整视野,并通过手柄实现虚拟移动,但无法使用视频,所以如果你在视频播放时低下头,你经常会发现自己漂浮在中间-空气。

这种经历是相当奇怪的。

如果画面不是在固定的场景中,你会发现一种奇怪的感觉,只有视野在快速移动。

我什至尝试了一部很多人感兴趣的短片。

我低头看到“我自己”扭曲且明显陌生的身体,这种体验相当奇怪。

幸运的是,已经有一群人试图让视频不再那么尴尬。

比如上周刚刚上线的迪士尼应用中,《奇幻森林》的两个体验视频就做得很好。

它允许用户使用电影中的角色。

从主角的角度看两个经典场景感觉很好,而且两个场景中都有非常抓人的画面(大猩猩王和巨蟒)。

但这两个视频的时长都不到30秒。

如果它们更长,场景可能会很难设计。

此外,剧组还尝试利用VR场景对主创进行采访。

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坐在主创中间。

主持人和各个主创都会围着你,近距离地和你聊天。

与此同时,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电影片段随着他们的说话出现在屏幕上,虚实结合的效果相当不错。

  总结:千万不要买第一代产品。

这是我刚开始编辑智能硬件时一位产品经理对我说的。

测试一个领域需要很大的勇气、耐心和财力。

对于制造商来说也是如此。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

花几万元买手机的人们,五年后不得不淘汰这款功能单一的“纪念手机”,转而购买更便宜、更普及、更易用的手机。

同样,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第一代个人电脑、第一代游戏机和第一代无人机的用户也必须忍受它们的许多缺陷,并用更完整、更便宜的设备替换它们。

新产品。

目前的VR设备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好消息是,该设备似乎比以前的任何设备都要凉爽得多。

坏消息是,随着当今社会对技术的敏感性,升级也可能到来。

快多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对于这样新生的数字产品,下一代永远会比这一代更好。

如果您确实是新设备的粉丝,并且不缺钱,那么我们感谢您作为早期用户为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毕竟,没有第一代消费者,整个行业就无法前进。

但如果你在花一万元的时候还需要咬牙跺脚,并制定明年勒紧裤腰带的计划,那么我也送你一句话:“绝对不要买第一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