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带货一姐薇娅直播卖火箭,高端航天产业一下子飞向大众。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迅速,企业争相涉足,甚至知名互联网安全公司也参与其中。
据悉,2009年成立了空间安全实验室,建立了卫星轨道监测和空间监测两大平台,对卫星和空间物体在轨行为进行监测和预警。
此外,迄今为止,多个危害太空安全的卫星漏洞被独家曝光。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太空安全。
那么,为什么网络安全公司继续加大太空安全力度呢?如何在广阔的“空间”中大展拳脚?大安全时代的“太空威胁” 如今,当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宇宙中的星星,还有人类发射的人造卫星。
它们广泛应用于科学、军事和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比如手机导航所依赖的GPS服务。
这些漂浮在太空中的卫星已经成为与电力和能源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
确保其安全尤为重要。
早在2017年,就有人断言网络安全已进入大安全时代,网络安全的危害已延伸至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基础设施安全、社会安全、家庭安全,甚至人身安全。
远在我们头顶的卫星可能会因安全漏洞而出现通信中断、数据丢失、依赖卫星通信的工业设备瘫痪等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危害。
例如,去年7月,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瘫痪,整个欧洲陷入“盲点”: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卫星信号提供的定位导航服务。
太空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就在4月初,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和世界基金会(SWF)两大知名智库分别发布了《太空威胁评估》和《全球太空对抗能力》研究报告,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非国家 行为者获得防空能力。
太空系统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多,太空及相关领域的网络安全风险将成为国家、地区或国际问题。
在国家层面,今年1月14日,美国正式成立“太空军”,成为专注于太空的新军种。
在商业领域,以SpaceX为代表的企业也在加速布局,抢占太空资源。
在国内,吉利已开始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打造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系统。
卫星与车联网、工业互联网、5G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因此,推进太空安全也是保障“大安全”的重要内容。
进行“太空救援”可以进入太空安全领域,保护太空“基础设施”。
其背后的安全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拥有业界顶尖的卫星安全专家,还拥有强大的轨道数据库和卫星安全研究能力,包括TLE历史轨道数据库和ESA轨道物体信息数据库,以及正在编制的所有卫星编号和信息;建成了完整的卫星通信硬件设施,拥有自主天线跟踪技术和设备,发现了多个卫星安全漏洞。
2017年,全球卫星搜救系统COSPAS-SARSAT被发现存在漏洞。
攻击者可以轻松窃取搜救系统的卫星链路进行通信,进行DDOS攻击,欺骗系统,危及救援人员的安全。
同年,Comtech 卫星调制解调器的漏洞首次被揭露。
Comtech是全球领先的卫星通信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调制解调器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领域。
该漏洞一旦被恶意利用,可能会导致使用Comtech卫星调制解调器的卫星“瘫痪”,无法进行正常的卫星通信。
此外,Blockstream的卫星链路中还发现了一个漏洞,该漏洞可能导致其比特币交易信息被随意伪造。
为了监测太空安全、追溯太空安全事件,公司还建立了卫星轨道监测和空间监测两大平台,对卫星和空间物体在轨行为进行监测并提供预警。
2019年9月2日,欧空局欧洲航天局在其官方推特上宣布,欧空局的卫星风神号(NORAD:0)采取了在轨机动以避免与SpaceX的StarLink-44(NORAD:1)卫星相撞。
随后,从卫星轨道监测平台取回数据。
根据监控记录分析,发现两者不存在碰撞的可能。
随后对轨道数据进行了模拟实验,确认了风神避开的卫星实际上是StarLink-67(NORAD:8)。
如果按照计划轨道运行,两者将于9月2日相撞。
今年1月,美国普渡大学助理教授在推特上声称,俄罗斯军用卫星COSMOS-(NORAD:7)已实施了一系列轨道调整并接近美国USA-(NORAD:2)间谍卫星。
据推测是为了观察和采集。
美国卫星情报。
这一事件被国外乃至国内各大媒体转发报道,一度掀起太空战争的争议。
通过对空间监测平台数据的检索分析发现,两颗卫星的轨道距离为~km,每11天就有一次相遇的机会。
研究人员使用了过期的TLE轨道数据,精度无法保证,因此分析得出COSMOS-目标是美国的可能性很小。
经过我们空间监测平台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两颗卫星的轨道距离为~km,每11天就有一次相遇的机会。
研究人员使用过期的TLE轨道数据,其准确性无法保证。
随后,安全世界基金会主任布莱恩·韦登也发表了同样的结论。
未来,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5G等热门技术在卫星网络上的应用,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将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安全大脑的技术优势,持续加大航天安全业务力度,构筑更加全面的“大安全”时代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