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Inqu科技在北京发布了首款基于腾讯TencentOS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Watch T。
这也是继inWatch π推出半年后,今年推出的首款功能型智能手表产品。
对于inWatch和腾讯的推出,我们更关心的是Inqu在智能手表市场摸爬滚打三年后是否真的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还有一点是,腾讯期待已久的TOS+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是否会改变目前智能手表市场的格局?有媒体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和交流,下面详细解读。
不太惊艳的手表和充满实验性的系统可能是因为圆形表盘的智能手表正在成为主流,所以1.4英寸的inWatch T的出现并没有给人强烈的惊喜感。
除了具备目前智能手表标配的可更换腕带和防水功能外,inWatch的亮点还在于其内置双核处理器和协处理器,配备1GB内存和8GB内部存储空间,并且官方给出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2天。
确实,这在目前市场上已经是非常高的硬件配置了。
售价方面,inWatch T 橡胶表带运动版售价 1 元,金属表带标准版售价 1 元,设计师定制版和施华洛世奇元素版售价均为 1 元。
10,000。
但事实上,大家的关注点其实更多的是它所搭载的TencentOS。
腾讯将适用于智能手表的TencentOS定位为用户的个人助理。
基于此,腾讯推出了Symbol UI。
Symbol UI采用极简的图形语言设计和扁平化的层次关系。
主要亮点如下: 1、还兼容原生QQ、微信:支持语音回复、表情回复、群聊消息。
2、小鲸鱼语音助手:提供语音唤醒通讯、打开应用、日程提醒、生活服务等功能。
附:对于是否使用与微信相同的语音数据库,腾讯相关负责人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表示会共享一些信息。
3.手势识别:支持抬手亮屏、放手关屏、甩手腕退出当前应用。
4、应用支持:目前TencentOS系统已经支持滴滴打车、飞畅准、丁香医生、豆瓣FM、搜狗地图等多个应用,并已适配智能手表使用场景。
对于TencentOS系统在智能手表上的首次亮相,我们认为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与其说是一个即将面向消费者的系统,不如说它还处于实验阶段——它所承载的功能基本上都是目前第三方智能手表的功能。
ROM的标配并没有在具体优化方面拉大与Ticwear、DuWear等竞争对手的差距。
同时,由于Symbol UI仅适用于圆形手表(包括LG G Watch和Moto),从闪烁的角度来看,适配范围也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inWatch T上安装的TencentOS系统是基于Android开发而不是Android Wear,这与月初发布的Ticwatch所使用的Ticwear类似。
站在腾讯TOS+上的智能手表怎么玩?在今年4月举行的TOS+智能硬件开发平台发布会上,腾讯COO任宇欣曾表示,腾讯的目标不是制造硬件,而是与智能硬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新的智能硬件开发平台。
智能硬件生态系统。
有作者曾指出,与京东、小米、海尔等主推的智能硬件产品“设备统一”不同,腾讯的优势在于“服务统一”。
但想要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对硬件设备的控制至关重要。
TencentOS能否得到国内主流厂商的认可,能否快速打造可靠的TOS+智能手表解决方案,是腾讯面临的最大挑战。
作为第一个推出腾讯TOS+智能硬件开发平台TencentOS系统的手表品牌,inWatch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好的参考。
不过,腾讯对于相关合作信息仍守口如瓶。
以下是从一波三折中摘录出的有关TencentOS进展的关键信息: 1.TencentOS是开放的,但开发者仍需接受审查。
腾讯尚未决定是否向所有人全面开放该平台。
2、腾讯不会垄断搭载TencentOS的合作伙伴获得的体育数据。
3、智能手表领域,今年下半年至少有3家厂商将与腾讯TOS+合作;至于智能手机,腾讯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4.inWatch已接入腾讯QQ物联网平台,但具体应用仍在适配中。
同时,前者还打通了阿里云和京东智能平台的后端数据。
总体来看,作为市场后来者,腾讯TOS+仍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源支持体系,而以微信、QQ为代表的一系列原生应用的支持也增加了其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
但就其生态链而言,TOS+显然还处于试验阶段,对于外界的言论尤为谨慎。
腾讯短期内仍难以借此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重塑国产Android智能手表的形象。
inWatch背后:国产智能手表的未来在哪里?与图曼、国科电子类似,inWatch也是国内智能手表行业最早的淘金者之一。
inWatch走的路也是众多国内智能手表厂商的一个缩影——但极端的是,从追求智能手机大而全的替代的inWatch Z,到做减法回归手表本质的inWatch专注于“简单智能”的Fusion和inWatch在两年内探索了智能手表方向的两极。
此前,我采访了国内另一家推出智能手表产品的厂商出门问问。
其旗下的Ticwatch曾以千元价位被视为行业黑马。
在其CEO李志飞看来,目前的智能手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打造刚性需求,试图让用户像国内一些内置公交卡的智能手表一样不得不使用;二是打造刚性需求。
二是让用户继续使用。
Desire,Apple Watch在消息提醒和天气信息方面的功能就是典型的例子。
经过几年的摸索,抛开财大气粗的华为、联想、小米,目前国内智能手表创业者已经形成了三种基本玩法: 1、硬件+系统+生态,全靠自己: 代表厂商是Ticwatch,其通过建设自己的应用商店并向开发者开放API接口,构建自己的应用生态系统。
2、只做硬件,用巨系统,进巨生态:代表厂商有今天发布新品的inWatch,以及其他很多不知名的使用Du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厂商。
3、回归手表本质,让手表“简单智能”:代表产品是inWatch Fusion,国外Pebble、Withings等都推出了此类产品。
这三种方式中,巨头的介入最为引人注目——腾讯已经有所行动,百度旗下的DuWear也攻陷了众多中小厂商,而阿里巴巴在成立智能生活事业部后也准备出手。
。
硬件只是载体,系统才是入口。
在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Android系统总是需要经过一些复杂的本地化改造,而Android Wear的部分封闭性和授权系统使其几乎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ROM就有机会。
映趣科技CEO王晓斌认为,创业公司自己搭建系统已经没有意义,应该更多地关注适合用户的应用——借助BAT强大的生态布局,智能硬件选择选边站队的创业者可以算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回归产品这两年,国产智能手表一直在摸索、试错、前行。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inWatch或TencentOS的未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代表,智能手表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但站在最前沿,谁能飞得更高更远,还要看产品本身的品质。
或许短期内,国产智能手表在很多方面仍难以与苹果的Apple Watch或者三星的Galaxy Gear竞争,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诚意的产品和努力。
不玩概念,不搞噱头,踏踏实实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