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方向!运动健康市场有多大?

时间:2024-05-22 19:34:27 科技赋能

作者:金楠 虽然业界一致认为2020年可穿戴设备将有巨大潜力,但平心而论,现有的可穿戴设备还是比较肤浅、肤浅。

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真的有那么大吗?尽管业界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在2020年将具有巨大潜力,但平心而论,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仍然比较肤浅、肤浅。

市场上的几款明星产品还远远不够接地气和受欢迎。

数据看来,Galaxy Gear的畅销多半是得益于其老大哥Note 3的支持和支持。

虽然市场和消费者依然保持理性,但厂商却唯恐落后,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产品。

年底,TCL与百度穿戴合作正式发布了智能手环。

此前,魅族的智能手表也暴露了真实身份,中兴和华为也在开发自己的可穿戴设备。

除了所有搭载Android系统的厂商外,大部分都选择了运动和健康作为自己的主要卖点和市场方向。

然而,这个市场真的适合它吗?换句话说,它真的需要那么多厂家和产品吗?运动监测从来都不是某人的迫切需要。

很多热爱运动或者从事运动相关工作的用户可能需要带有运动监测功能的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购买可穿戴设备,因为很少有人会真正消耗运动的能量。

我们对特殊参数感兴趣,例如损失的卡路里值。

认知上的新鲜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就能有足够的耐心。

即使对于那些想要减肥或增重的人来说,可穿戴设备的反馈机制也不像体重秤那么直观。

准确的热量值、心率等参数,在生活和运动中长时间监测和关注并不实用,也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用户更好地实现目标;其次,真正需要严格监测运动状况的情况有更多专业、高端的设备可供选择,但可穿戴设备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短期内还无法达到专业级的标准。

换句话说,运动监测功能就像智能手机上的日程管理应用程序。

锻炼身体的人很多,但需要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却很少;此外,市场上的几款产品价格较高的可穿戴设备,也足以让用户在健身房支付一个健身周期的费用。

从性价比和必要性来看,运动市场并没有厂商想象的那么广阔。

健康和医疗应该分开对待。

从行业角度来看,健康和医疗两个领域相距甚远,两者交集甚少。

它们并不像大多数消费者理解的那么接近。

两者的具体区别是: 1.目标不同 2.手段不同 3.理论体系不同 医学领域是以利用病理学、药理学治病救人为出发点的。

这使得医疗设备规定的目标普遍低于正常或理想值,但这正是健康设备所需要的。

告知和监督用户所实现的价值根本上是无法比拟的;另外,由于专业目标和手段不同,两者的使用周期也有很大差异。

医疗器械的使用时间普遍较短,且更加个性化。

低,而且健康设备必须长期使用才有效,但健康设备充其量只是一个管家,而这个管家不但不全能,也不聪明,它可以提高用户的生活体验。

有限的。

与用户真正关心和追求的健康相比,可穿戴设备无法给予他们太多。

只是一小块蛋糕。

目前围绕这两大功能卖点的可穿戴产品主要是手环设备,其次是手表设备。

它们具有个人属性和轻巧的造型,但无论是从用户习惯的角度还是功能实现的角度,它们都显得过于业余。

一般来说,主打运动、健康的可穿戴设备肯定会有市场,但由于用户需求存在缺口,产品的入口和流量在前期不会很大。

虽然用户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新颖性来转移注意力,打开市场大门,但行业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严峻。

然而,随着各种技术的完善和数据的利用,可穿戴设备很快就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运动和健康属性仅占可穿戴设备理想功能的一部分。

无论是现在佩戴在手腕上,还是未来普及到鞋帽、服装、体毛、皮肤上,都无法支撑一个单独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