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有很多和情人节类似的内涵。
两者相比,元宵节更有资格充当中国的“情人节”。
首先,元宵节是传统社会一个热闹浪漫的节日。
很多青年男女其实都把元宵节当成了“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少女不准外出自由活动,但逢年过节时可以一起出去。
这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未婚男女利用赏灯的机会寻找伴侣,表达自己的感情。
表达自己的意图。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冒险的幽会或者干脆私奔。
宋代陈嘉言的诗中有两句描写元宵节青年男女的活动,十分具体。
诗曰:一手看盘羽,一手看洛神。
潘岳”指的是西晋时期天下最帅的少年潘岳,为所有女子所仰慕。
这里泛指美男子。
“洛神”就是宓妃,这里泛指美男子。
美女。
这两首诗都是指美女。
河桥上,偷看“盘鱼”,暗暗地看一眼,男人们就分头欣赏“洛神”的美景,有的赏心悦目,有的瞻仰。
其次,元宵节的各种民间功能,原本是为了繁衍的目的,与男女爱情有关。
起源于汉代皇帝祭祀星神太乙的时候,之所以祭祀星神,是因为古人相信星神掌管繁衍,春天是植物、动物开始发芽、生长的时期,动物开始交配和生育。
古人此时举行的所有祭祀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祈求繁衍的目的展开的。
又比如,放灯笼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而灯笼本来也是服务于人们的繁衍目的的。
福建《邵武府志》说:“元初初十至十五点灯,白天鬼舞,晚上挂灯,谓之过元宵,利社祈年” ”山东《淄川县志》说:“元宵节前后灯火三夜。
俗话说:十四年麦,十五年五谷,十六年豆。
如果月明风静,必有收获。
”《齐东县志》曰:“元宵节沿屋张灯,饮酒为乐。
十四日至十六日,有风时,黄昏时,天气不好,无风则丰收,这叫福灯。
”这些记载告诉我们,虽然各地元宵节的礼俗不同,但祈求农业繁荣的目的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元宵节原本是祈求丰收的节日。
繁衍不仅指岁月生育,也指祈求生育。
包括孩子的成长。
《本草》 一本书上记载:“正月十五,用灯怀孕生子,夫妻俩从富人家偷来的,不让任何人知道,睡在床底下,那个月怀孕了。
” 至于元宵节吃什么元宵节深层的文化意义还与繁衍有关。
成都一些民俗研究者认为,吃汤圆是模仿吞星。
中国古人认为,星辰是生命之源、种子和基础。
吞星可以增加人的寿命,并能生育子孙。
至于汤圆,古时候人们在中秋节制作月饼,模仿满月,并比喻为星星。
宋代周必达诗《元宵浮圆子》云:“乌云星光,浊水珠浮”。
“浮圆子”就是汤圆。
这首诗把汤圆比作星星。
清末成都人傅崇举所著的《成都通览》一书中,也记载了成都元宵节晚上偷走神社供奉的汤圆以求生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