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打造个人IP,给自己的作品贴上鲜明的个性标签,随之而来的版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很多人为了“火”不惜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者将已有的作品重新创作并以伪原创的形式发表。对于辛勤耕耘的原创者来说,维权之路异常艰难。版权纠纷何时休?自18世纪初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但世界各地的侵权行为仍在重演。从创作者开始,即使判定为拥有著作权的一方,维权难度也太大了。几经波折,侵权人最多将抄袭作品删除,对其影响不大,也无力挽回已经获得的利益。站在内容消费者的角度,即使知道眼前的作品是盗版,但想到正版的观看成本高昂,也只能安慰自己。放眼国内,今年4月,版权侵权问题被掀起。从行业协会到影视公司、艺术家、国家版权管理机构,纷纷发声,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权。“剪辑”一直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但这个看似小众的圈子其实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流量炒作者、内容创作者、视频剪辑者、内容消费者等各司其职。这个集体发声让“二次创作圈”遭遇重创,影视剪辑师迎来寒冬。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调整了“作品”的定义,将现行法律中“电影作品及以类似电影制作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表述改为“视听作品”。网上短视频等网站同样受法律保护。任何“作品”都必须由著作权人独立创作,不得复制、抄袭,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对于著作权明确的视听作品,原作者享有维护作品完整性等人身权利。在未获得版权人授权之前,无论是搬迁还是二次编辑,都是侵权行为。因此,未经原作者授权,在网络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内容的转载和二次创作,属于违法行为,法律不允许。区块链助力数字版权保护。在网络传输、抄袭、二次创作等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希望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护数字版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分布式共识等特点。它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它可以用于数字版权保护。从创作到纠纷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权确认、版权查询、数据存储、版权证明、授权转载、数据收集、版权转让和维权仲裁等,区块链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品创作之初,通过加密计算将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让“创作即确权”成为可能。采用区块链DES、SHA512等多种加密算法,以及时间戳服务和PBFT共识算法,为证书的主题、时间、过程和内容生成唯一对应的数字指纹,证书记录不可篡改和。因此,区块链技术在确定版权归属的同时,解决了版权登记周期长的问题,数字作品上传时即完成了版权确权。这一过程不仅为网上版权存证、交易和维权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有利于维权者节省申请成本,提高版权维权效率,为司法机关提供公信力依据。并且当原创作者的作品被抄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查询存储在区块链上的相关确权信息,HASH加密证书可以有效防止侵权人篡改,有效保护了合法权益和原作者的利益,从作品发表到发生权益纠纷的全过程可追溯。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该技术构建的自动分发平台上,所有操作均由系统自动分发。内容创作者为作品定价,读者按需购买,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创作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沟通,完成交易。结语在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大部分的阻力来自于著作权权属的认定。通过“区块链+数字版权”,保护知识产权。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落地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解决阻碍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版权纠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毕竟,区块链技术并不能直接解决盗版问题,只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版权归属更容易确定。当越来越多的内容消费者意识到获取正版内容并不困难且成本低廉时,盗版的发生可能会真正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