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大佬,微信为什么隐藏点赞和评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和基本的问题。网上有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比如知乎上就有专门的这样一个问题,问题下的很多回答都挺有道理的。比如知乎用户JimSoup的高赞回答说:如果点赞和评论都放出来,点赞就太方便了。结果是大家都喜欢,可以从头到尾喜欢。不仅赞美变得廉价,而且没有人评论。整个社区变得虚假和无趣。如果你把点赞放在评论里,很多时候你发的东西很套路,评论欲望低会影响点赞。所以,一定要有评论和点赞。使用点赞的优先级会略高于评论。如果你想简短地回应,就点个赞;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有话要说,请发表评论。最后,你会发现隐藏点赞和评论是个好主意。看不到选项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想回复一下。直到你点击它,你会一直在思考是要点赞还是要评论。这样使得点赞和评论相对真实,不会因为UI误导用户。这个答案有一定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错的答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但是,无论是隐藏还是直接显示在当前页面上,都只是一种设计形式。如果我们把产品和用户分开,直接比较设计形式,那肯定是不完整和没有意义的。你甚至可以问问微信设计师当初为什么这么设计,对方可能会告诉你太显眼了。已经,所以把它收起来,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可以放大讨论,比如这个特性是如何影响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的。整个思考过程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即功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这些用户怎么样?产品如何理解用户的需求?根据上面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说点赞和评论满足了用户在“朋友圈”中对好友动态的“互动”需求。那么这些用户是什么样的呢?从用户的好友关系可以看出,微信以熟人社交作为最初的产品设计理念。与其他社交产品相比,好友关系具有更深入、更私密的特点。.不过,随着微信使用率的提高,以及用户对其不同用途的探索,如工作、卖货等,用户的通讯录也开始涌入更多不熟的“朋友”。不同的关系链。这种趋势还体现在微信的许多隐私限制功能上,例如“仅限聊天”。那么回到上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用户的交互需求?我在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内容产品可以为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点赞。它是一种信息推荐,其作用在于内容的推广。比如你喜欢一个农药帖子,系统会推送类似的帖子给你;或者用户喜欢你的帖子,达到一定数量,你的帖子就会流行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么点赞只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虚荣心,没有实际意义。微信朋友圈的隐私性与许多其他基于内容的产品的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在其他产品中,点赞、评论、互动次数的显式图标,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围观的氛围,从而吸引你快速浏览内容和互动。而吸引眼球的主要内容就是点赞数。不过朋友圈里的动态点赞和评论只能在好友和共同好友之间看到。那么这意味着点赞和评论主要是围绕朋友展开的,所以核心不是有多少人点赞,而是点赞或评论了谁。例如发帖人A和同事B发同一个笑话,他们肯定会和关系更好的人互动。既然如此,产品就应该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这样页面上无关的信息就被隐藏起来,让朋友们可以更加关注别人发布的内容。比如看到喜欢的人发朋友圈,根据内容进行互动。因此,对于朋友圈来说,它的互动性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好奇和交流,而是对人的兴趣。用户在朋友圈浏览信息不是发现新信息,而是认识朋友。如果不喜欢甚至讨厌,用户可以拉黑“人”,保证自己有一个“干净”的朋友圈。因此,对于微信来说,朋友圈应该是朋友之间的次要社交,而不是朋友圈的主要社交。比如你在微信上加一个同事为好友,看到他发朋友圈,那么你就会更加了解这个人。倒不是我通过朋友圈的信息加了这个人为好友,所以才更加了解。这里的本质区别在于,朋友圈是友情关系的次要部分。既然是次要部分,就没必要引导用户去互动,占据朋友圈的主要信息。所以点赞评论不是微信引导用户去做的,而是用户愿意做的,因为从人延伸到内容,如果他们感兴趣,那么他们的内在动力就足够强,所以他们不会在意这个.这更像是一种手术。这很关键。这种隐藏看似是一种障碍,其实是一种过滤无效交互的手段,让用户更加关注人和内容,产生更高质量的交互。互动的社会压力张小龙在2019年初的演讲中说:朋友圈更像一个广场,一个广场,里面全是你认识的人。这里的每一次互动都像是广场上的大声谈话,这种表达的社会回报随着你的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会听到你的声音而压力倍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发朋友圈会越来越少越来越谨慎的原因。不仅仅是发朋友圈,还有互动。当你的声音被更多熟悉的人听到时,社会压力就会随之而来。也就是说,即使你想和某个人交往,也要看和这个人的共同好友是谁。比如,你看到你的表妹结婚了,你很想喜欢,但你又怕你妈妈看到,借这个机会催你,所以想想还是算了吧。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在后续的改版中并没有选择将交互按钮显示在最前面,这也符合用户的心理。既然交互已经成为用户的一种压力,为什么还要放大这种压力呢?而且,微信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可以直接将用户对朋友圈的关注转化为与朋友的交流,而且用户不需要在朋友圈的环境中互动过,私聊也很好。比如有一些内容产品,很多评论都是“如果这里没有熟人,我就高低两句”这样的煽情内容。虽然里面有幽默和讽刺的成分,但或多或??少是某些人的心声。或者视频号的好友点赞新闻,这也阻碍了很多人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点赞,担心自己的小乐趣被微信好友中的亲朋好友发现。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因此,当交往对象具有“熟人”属性时,“社交压力”就会随之而来。然后简单地将用户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在人物和发布的内容上,并隐藏次要信息。如果他们有兴趣,自然会互动,不需要引导——毕竟引导不了。总结点赞和评论的背后是互动的需要,但互动是有语境的。比如在友情关系中,“人”是互动的关键。因此,了解用户需求后,产品如何在这种需求下实现或引导用户行为,体现了很多产品最初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向,而不仅仅与某个功能的设计有关。我从读者那里收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关于特定应用程序的功能设计的。当我问他们自己的理解时,很多人直接从功能设计开始分析。比如今天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争论都集中在直接显示和隐藏功能的优缺点上。这种方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很容易有局限性,因为一旦我们这样想,出发点就不是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只是功能和形式的质量。当然,我这样的解读,只是从功能上延伸,去思考一些产品背后的可能性。但至少跳出来思考问题的本质会比谈论函数形式丰富有趣得多。我想这也是设计师除了功能形式之外还应该拓展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