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2021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全景图

时间:2023-03-12 16:43:10 科技观察

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多元化,下游需求旺盛医疗人工智能产业上游主要为行业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如医疗数据挖掘、算法、等云智能、连心医疗、大数易达。下游主要是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医学影像、虚拟助手、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风险预测、病历/文件分析等。代表企业有科大讯飞、华大基因、图码神威、博鳌生物等。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产业,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企业。这些企业针对医疗行业应用开发了多种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如智能影像辅助诊疗系统、导引机器人、语音电子病历等。在下游需求方面,我国医疗行业长期面临优质医生资源分布不均、误诊漏诊率高、医疗成本高、医生资源供需缺口大等问题。随着我国医改逐步推进,分级诊疗逐步推行,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此外,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排名前三的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省会城市。他们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导致大量患者涌入这些城市。多数时候,大医院收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重症、急症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将在各种场景的共同作用下,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现状。据统计,我国只有不到50%的医院已经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并成熟使用,近50%的医院没有尝试接入人工智能技术。AI+医疗政策助推,推动行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医疗人工智能国家政策和专项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AI+医疗领域的重视。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出台多项利好政策:1)承认“互联网医院”的合法性;2)支持处方流出;3)推广“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此外,医疗电子信息“确认”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在线结算、移动支付等在线服务。在国家政策和医疗各领域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7-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98%,可见产业潜力巨大.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到2021年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3亿元医疗人工智能各端核心应用价值明确医疗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广泛患者端、亿级端、生态端的应用场景。从不同角度分析医学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价值。具体而言:①患者端:人工智能重塑就医体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医疗服务可以突破医院的物理边界,以患者为中心,延伸至诊前、诊中、诊后的全过程。②医院端:人工智能重建管理系统人工智能深入患者管理(电子病历)、医疗器械管理(设备和药品智能闭环管理)、病房管理(智能手术调度)、绩效管理(DRGs绩效)、后台管理方面(人力资源、财税等智能化后台综合管理)等方面,将给医院管理系统带来全面的升级改造。③生态端:人工智能改善医疗服务生态。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医院处于核心地位,是各种信息数据收集、整合的中间枢纽。此外,还有其他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提供者和支付者。、监管机构等。公司产品布局呈分散趋势,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从2011年沃森确立医疗业务发展方向至今,已经7年了。在这7年里,人工智能在全球发展迅猛。顺势而为,深度学习算法经历了多次迭代,但浪潮过去后,大量企业也纷纷倒闭。现在,全球幸存的企业逐渐形成了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阵营。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每家公司都可以为其人工智能产品报告一个准确而高的数字。然而,新时代不再是算法时代,人工智能不再以数字来判断,也不再是人机大战的结果。因此,只有让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才能长久生存。目前,国内AI医疗行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落地阶段。从市场上活跃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来看,其产品主要布局于医学影像、病历/文件分析、健康管理、医院管理、虚拟助手等10大领域。从这108家企业的产品研究方向可以看出,肺结节筛查和糖筛查是两个热门方向。集结医疗人工智能企业33家,占比约30.6%;但也有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企业数量已超过10家。可见,国内医疗热智能企业的产品呈分散趋势。从各类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的具体部署企业来看,聚集医学影像和疾病风险预测两大热门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据统计,目前提供医学影像服务的公司有43家,主要包括阿里云和翼展。科技、新建医疗等;提供疾病风险预测服务的企业有45家,如涂鸦神威、贝瑞健康、博鳌生物等。下表为国内典型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及主要分销企业。医疗机器人应用广泛,康复是主要领域。医疗机器人是机器人应用的细分领域之一,具体指应用于医院、诊所、康复中心等医疗场景的医疗或辅助医疗机器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FR)分类,医疗机器人分为四个应用领域: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赛迪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为47%、17%、23%和13%。行业受资本青睐,但存在投资集聚现象从投资案例来看,2012年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人工智能医疗领域股权投资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而股权投资最高的年份分别是2016年、2017年和2018年。2019年受资本寒冬影响,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投资热情有所下降,投资案例数量有所下降52家,投资额15.46亿元。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投资交易笔数仍处于低位,并未出现明显反弹。上半年投资14家,投资金额9.17亿元。据健康产业不完全统计,2020年1-12月,国内医疗健康AI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65起,其中医学影像约占融资总额的1/3。从融资轮次来看,部分企业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产品技术得到市场认可、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的企业也更容易受到资本青睐。各企业也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以创新打造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此外,2020年三类人工智能设备的获批,对于医疗AI行业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事件。2020年共有9个AI医学影像产品通过NMPA审批,AI医学影像行业度过了困扰多年的审评审批阶段,从“应用落地”进入“商业化””。此次疫情将加速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覆盖了很多常见癌症的筛查,产品本身可以嵌入到医生的工作流程中。在疫情的催化下,AI+公共卫生、AI+医院管理、AI+医疗机器人、AI+药物研发、AI+健康管理、AI+医疗支付等将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