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眼镜的出现让远程医疗真正变得轻而易举。
9月18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消化内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了一名因胰腺囊性、实性占位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老年患者。
患者病情复杂。
为了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当天下午,科室张荣春医生佩戴谷歌眼镜,向主任医师郭学刚教授进行病例汇报、读片和现场患者检查。
出差时。
郭学刚教授及时与张荣春医生及患者进行远程沟通讨论,最终制定了针对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使该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这也是谷歌眼镜首次在中国用于远程医疗查房和会诊。
远程抢救病人 76岁的周老波住进西京医院时,他的胆黄素含量高得惊人。
张荣春医生知道,如果及时治疗,黄疸是可以缓解的。
如果拖延的话,就会变成化脓性胆管炎或肝病。
功能性故障可能是致命的。
非常不幸的是,主任医师郭学刚教授正在上海出差。
对于这样的老年患者,胆道梗阻的位置又比较高,如果病情判断不准确,盲目治疗肯定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这时,谷歌眼镜让“等不及”的周先生看到了一线希望。
于是张荣春医生利用谷歌眼镜远程通讯与正在上海出差的郭学刚教授取得联系,发起了远程查房会诊。
戴着谷歌眼镜的张荣春医生一如既往地继续说道。
他首先在医生办公室仔细阅读并分析了患者的生化指标、相关X线、CT等检测数据。
与此同时,通过Google Glass P的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到远程终端,郭学刚坐在上海的会议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适时出现了熟悉的画面。
顺着张荣春的目光,郭学刚也一一了解了患者的症状并仔细观看了放射线图像的读数,对胆道梗阻的位置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确诊,郭学刚让张春荣去病房给病人做更详细的身体检查,“我们先看一下病人的巩膜。
”郭学刚对着麦克风下达了指令,张春荣同时收到了语音信息,开始从周先生的眼皮上移开,靠得更近。
观察看到巩膜已变成蜡黄色后,郭学刚进一步指示张春荣仔细触摸周先生的腹部,看是否能摸到胆囊肿大,是否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迹象。
短短五分钟内,张春荣医生在郭学刚教授的远程指导下,对周先生进行了视觉、触觉、敲击、听力等各项检查。
结合体检和各项检测报告,郭学刚教授很快制定了方案,能够将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音频远程及时传达给病房的张荣春医生。
最终,周先生及时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于第二天成功。
郭学刚在会议间隙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远程会诊,却给周先生提供了最及时的帮助。
作为消化内镜领域的专家,郭学刚教授经常需要飞往各地进行学术讲座、手术演示、外科教学等,当天往返是常事。
对于医生来说,这样的时间成本太昂贵了。
。
但如果单纯依靠在线问诊,将无法获得患者体检最全面的信息。
“毕竟很难用言语准确地描述病人的病情,而谷歌眼镜可以克服过去的一切不便,还可以从医生的第一视角看到病人及相关信息。
”第一次尝试,郭学刚深深地叹了口气。
谷歌眼镜远程医疗查房和会诊申请可以大大减少因上级医生不在而无法接受治疗的患者的障碍。
还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患者得到大医院专家的治疗。
“以前的空间隔离已经不再是医疗救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郭学刚说。
可穿戴设备需要改进。
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郭学刚已经长期以来对谷歌眼镜等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感兴趣,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可穿戴电子产品进行医疗远程教学、查房、会诊、手术操作演示和持续等。
随着可穿戴设备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克服地域空间差距,从而促进不同地区临床医疗诊疗的实时沟通,帮助患者与医生、普通医生与专家等。
各个学科的医学专家之间进行远程交流。
“当然,像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一些缺点。
我相信他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远程会诊、继续医学教育、内镜微创手术指导等领域将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郭学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