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流行两年了。
尽管它们的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但繁荣只是假象,其“鸡肋”功能仍为人诟病。
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突破之路逐渐明朗。
5月30日,成医家庭发布第二代产品,宣布与线下医院成功“携手”,完成监护-治疗-康复医疗服务闭环。
初具规模。
在成功迈出打破局面的一步后,已经布局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佬们迅速将目光瞄准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也将开始。
幻想背后的机遇 如今,可穿戴医疗产品走在了最前沿。
再加上“互联网+”的背景,各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
。
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款产品既受欢迎又受欢迎。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功能“鸡肋”、肤浅、过于同质化,缺乏对消费者的长期吸引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可穿戴医疗产品的繁荣只是一种幻想。
各种健康监测设备看上去体贴入微,但实际上大多只起到健康管家的作用,与智慧医疗的概念相去甚远。
“如何提前给用户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康复,并达到长期跟踪和治疗效果,才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真正意义。
”诚毅家族创始人张丹说道。
在医疗资源极其不均的当今世界,远程追踪和治疗服务正是市场所需要的,也是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谁先部署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闭环服务,谁就有望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行业颠覆之路:如何摆脱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鸡肋”功能,形成产业服务闭环。
事实上,业界早已有了答案。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解决方案在于如何与线下医院建立沟通,形成真正的‘监测-治疗-康复’闭环服务体系。
”张丹说。
但从行业角度来看,可穿戴医疗设备数据的权威性已经成为制约闭环服务体系的障碍。
对此,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熙恒表示,该院对68名疑似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橙色打鼾检测仪的检测结果与医院的报告显示,其结果非常一致。
可作为临床筛查和随访的依据。
这意味着可穿戴产品与医院之间的合作障碍已经放松。
“与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后,我们开始完善各方面的闭环服务体系。
”张丹说道。
以位于天津的全国首家打鼾筛查中心为例,成医家的手表监测产品可以监测用户睡眠时的血氧、脉搏等数据。
数据自动上传到云端系统进行汇总,然后鼾症筛查检查中心的医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对患者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一旦用户被诊断出打鼾,可以直接转诊至三级医院进行治疗。
治疗后,可以到社区使用鼾症监测仪,以达到长期跟踪和治疗效果。
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林鹏主任看来,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与医院融合的过程中,可穿戴医疗产品实际上起到了早期筛查的作用,可以实现患者信息和三级医院的打鼾诊断。
该中心分享,患者在三级医院治疗后,可以到社区医院进行管理和随访。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证了治疗的标准化,又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重组,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林鹏说道。
据了解,今年内,成医家庭将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十余家三级医院签约合作,还将与近百家基层医院合作,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大佬纷纷入场。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万名哮喘患者、1万名糖尿病患者、1万名慢性心脏病患者。
慢性病诊疗需求不断增加,给本已紧张的医疗资源带来压力。
压力很大。
可穿戴医疗设备在信息监测和诊断方面的优势无疑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线下问题逐渐解决,不少行业龙头也开始投资可穿戴医疗行业。
目前,苹果、三星、谷歌、索尼、高通等国际公司都在重点布局可穿戴医疗市场。
国内九安医疗、歌尔股份、长鑫科技等企业也推出了可穿戴医疗产品。
苹果于2016年推出了Healthkit移动医疗平台,可以整合iPhone或iPad上健康应用程序收集的数据。
国内企业中,九安医疗已与小米达成合作,推出iHealth智能云血压计。
目前,iHealth系列产品涵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血氧、心率等体征。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像“家庭医生”,与后端医疗服务“绑定”,实际上打通了居民从社区到大医院的医疗通道。
“目前,大型企业也正在进入市场部署可穿戴医疗产品。
联合部署后,不仅产业模式得以升级,老百姓也将普遍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新型医疗服务。
“有数据预测,2018年我国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23.7亿元,或许可穿戴医疗器械的应用潜力会带动整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