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程序员群体是当前职场环境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脑力劳动者,用他们的大脑来思考计算机世界的结构。他们也是体力劳动者,在996围栏中艰难求生。无论是网易最近对重病老员工的裁员,还是早前对老员工的辞退,都反映了一个艰难的事实:程序员等劳动者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我们常说,看问题要多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要两手准备。一方面,首都问题需要社会和法律加强监管;伤害的可能性和程度。本文为程序员谈offer前谈职位的指南,仅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事情真的到了最后一步,请大胆运用法律武器和舆论监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程序员求职谈判指南:基本原则在加入公司之前,我们都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谈判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争取什么样的薪资、福利、个人喜好和工作时间?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清楚要做什么,怎么表达。面试官经常会提到,“你觉得什么薪水比较合适?”或者“我们能给的薪水是xxx左右,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谈薪水永远是最后一轮面试中最难受的部分。所以尽量不要把它留到最后。我们可以从谈判阶段逐步渗透,分散这种压力,最终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理想结果。为此,我们在本文中梳理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希望以薪酬谈判为例,帮助大家快速掌握诀窍。当然,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工作时间等其他谈判场景,灵活运用往往能产生奇效。具体来说,我们将在本文中讨论:从我自己早期的求职经历来看,什么是糟糕的谈判技巧。正确的谈判方法基于以下四个原则:求职是一种共识关系;知识就是力量;谈判从自己的优势;采取正确的策略。谈判错误在深入探讨谈判原则之前,让我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糟糕的谈判。我自己的第一次求职经历是应聘纽约一家计划开发金融交易平台的公司。他们对我在开发开源Web框架Twisted时掌握的一些特定技术很感兴趣。他们提出了要约,我接受了,求职就结束了。但后来他们给我发来了公司的知识产权协议,我仔细阅读了那些法律文件——并建议每个人在上班前都这样做。该协议规定,公司将拥有我所有个人开源作品的所有权,包括Twisted上的作品。当然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参与开源项目,毕竟那不是他们当初要找的。所以我要求排除Twisted部分,其他内容可以接受;对方不同意,我们来回协商多次,没有结果。最后,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提议:只要我放弃对Twisted贡献的所有权,他们愿意再给我加薪20%。我想了想,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当时,我没有计算机科学文凭(我辍学了),也没有太多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开源贡献对我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够拿到很多外包项目,这也让这家公司对我产生了兴趣。我喜欢这样,所以我不能放弃。我在网上发布了这段经历,总部位于波士顿的ITASoftware的一名员工表示,他们很乐意支持开源贡献。看起来值得一试,所以我发出了一份新的入职申请。一路顺利,拿到了ITA的offer;说到薪资要求的时候,想起之前公司给的新条件,说了一个比现在薪水高20%的数字。他们说这是可以接受的,从那以后我就住在波士顿地区。嗯,这是我的故事。我们先了解这四个基本原则,然后再以我的故事为例,看看我在具体谈判中犯了哪些错误。四项谈判原则整个谈判过程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求职是一种协商一致的关系。知识就是力量。谈判从你自己的优势出发。使用正确的策略。我会一一为您介绍。原则一:求职是一种共识关系作为员工,我们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收到录取通知书并接受后,我们客观上已经完成了谈判。我们无法选择是否谈判,但只能选择谈判结果是好是坏。主动谈判如果你不主动谈判,比如你不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你不能接受的条件,那么企业当然不会主动做出优惠。例如,薪酬是员工与公司之间最常见的冲突点。如果一切都一样,工作内容完全一样,离职的可能性也一样,公司愿意给我们开多少薪水?显然,对方会不遗余力地降低这个数字。相信每一位有工作经验的朋友对此都深有体会。应用原则:在我的故事中,我在整个过程中从未参与过主动谈判。相反,我只是接受了金融公司的提议,没有附加任何条件。正因为如此,当涉及到开源作品的归属时,他们留出了空间,可以在以后再提供20%的加薪。如果我早点沟通,我本可以得到更高的薪水。谈判开始得早,持续时间长除了积极主动之外,我们还需要意识到谈判开始得早,直到我们离开才结束:谈判过程从我们考虑申请工作的那一刻开始;是的,毕竟我们谈判要谈的事情,从这个时候就开始酝酿了。面试也是谈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协商面试过程本身(比如用交换代码样本代替原来的“空谈”)。作为员工,我们要不断协商:如果老板每次都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我们都同意,那么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正常周末就变得毫无意义。总之,谈判将贯穿于员工整个雇佣关系之中。朋友和敌人之间的谈判自然是一个双方面的练习:我们自己和公司。在谈判时,请务必记住,与我们打交道的每一位其他员工都代表公司说话。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靠自己。我曾经为一份新工作与一家公司就知识产权进行过谈判。新雇主在英国,在美国设有一家由专业企业组织的子公司。所有劳资关系均由这家专业企业制定和协调。当然,合同的某些部分并不令人满意。但当我试图提出修改意见时,公司经理告诉我,这些评论毫无根据,因为合同是“硅谷最好的律师”写的。然而,很明显,律师们考虑的是公司的利益,而不是我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他是对的(剧透警告:这些人不是硅谷最好的律师),我就更加坚定地提出修改建议。也就是说,公司的律师实力越强,我就越要仔细研究合同的内容。签订合同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写这些合同的律师都是公司出钱的。人力资源为公司工作,内部招聘人员也是如此。不管这群人看起来多么友善和可亲,但在前提条件下,他们都是你的敌人。毕竟他们的工资是公司发的,不是我们发的。当然,有时候他们的提成是和我们的薪水挂钩的,也就是说他们偶尔希望应聘者能拿到更高的薪水。但由于这种佣金是一次性的,所以量总是比单一的收入更有吸引力:他们只是催促求职者赶紧签订劳动合同,然后转到下一个求职者,这是他们的最大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谈判中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敌人。当然,这个原则也有一些例外:为公司工作但不直接参与谈判过程的员工。虽然他们也受到公司的限制,但是在他们心里还是可以支持我们这个员工的。例如,他们可能会分享一些公司本身不会直接透露的信息,或者对公司的情况给予更中肯的反馈。原则二: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所说的知识其实就是我们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我们知道的越多,谈判就越好。这些知识可以给我们更大的权力,如果这个权力不在我们手中,就会在公司手中。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在谈判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哪些地方愿意妥协,哪些地方坚决不妥协?你能接受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做调研此外,大家还需要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谈判人员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如果我们发现对方的目标是尽量减少麻烦,我们就可以减少谈判摩擦,换取我们想要的结果。他们的决策空间有多大?缺钱的创业公司和财力雄厚的老牌公司,肯定有不同的接受条件。该公司过去是否接受过类似的邀请,或者您是第一个接受此类邀请的求职者?例如,类似职位的其他员工每周大约工作多少小时?他们的工资是多少?同地区或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什么条件?生意怎么样?你是在亏钱,还是生意做得很好?你了解得越多,谈判就越容易。也就是说,在真正面对公司之前,我们要做好预演。应用原则:在前面的故事中,我一定从未在纽约或波士顿做过任何薪资水平研究。结果,我不知道我要的薪水实际上比市场价低很多。作为一个正面案例,我们来看看工程师Adam分享的谈判经验。亚当:“了解典型的工资水平确实帮助我在谈判中获得了更主动的位置。在一个新的商业雇主报告了一个工资数字后,我问为什么它比Glassdoor.com上的平均工资低这么多。我很清楚真正的原因肯定是“上级让我们把你的工资压得越低越好。”但他们绝对不敢这么说,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我最后涨了10%。”Glassdoor让用户匿名分享他们的薪水和工作经历。在短短5分钟的浏览中,亚当的薪水增加了10%——不亏!倾听和同理心只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不算谈判。真正的谈判还需要我们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他们担心什么,感受如何等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表达,还要学会倾听。只有做好这一点,我们才能收集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提升自身价值或者解决某些问题。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同理心,尽量理解招聘方的立场:我们可能无法接受对方提出的条件,但至少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分享信息时要小心在谈判中在错误的时间分享信息往往会大大削弱我们的主动性。例如,公告前的薪资可能会影响新公司可接受的薪资范围:Adam:“我2012年大学毕业,年底开始找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薪资是市场的平均水平。我很清楚这一点。毕竟这是一家相当不错的公司。2013年,我跳槽了。但我没想到的是,我以前工作的薪水实际上限制了我的回报“愿意在新职位上做出让步。我不得不争取加薪,并使自己与应届毕业生区分开来,因为那家公司不会接受给我加倍薪水的提议。”一般来说,我们不应该在面试过程中自愿分享我们上一份工作的薪水或明确的薪水要求——除非绝对必要。例如,如果我们要从谷歌跳槽到一家小型初创公司,我们当然不能不要指望一直拿同样体面的薪水。另外,就算你要公开这个数字,你也必须把它作为你自己的筹码,比如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我知道你们公司不能提供可比的上一份工作的补偿金,但你可以换个思路。“想办法……”总之,千万不要太早亮牌,否则对方可能不会接受任何提议,最终我们要么转身离去,要么认受委屈。作为最坏的情况,如果新公司坚持要我们公布上一份工作的薪水或新工作的期望薪水,那么我们可以:请指出其中的非法性。当然有些司法管辖区允许雇主询问薪水期望,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情况。询问该职位目前在公司内部的薪资范围,以及下一次晋升的薪资数字。对方可能拒绝回答,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拒绝回答——双方是平等的,非常公平。使用相对模糊的陈述,例如“我希望获得符合行业标准的报酬”。应用原则:我不应该首先明确告诉ITASoftware我的工资要求。相反,我应该先让对方开出offer,确保自己先了解对方普遍接受的薪资水平。原则三: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我们的立场越坚定,就越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果人们要求的是不太常见的事情,例如每周休息三天,这一点尤其重要。确保你有一个好的后备选项(BATNA)如果谈判失败,你打算做什么?无论具体计划是什么,这都是我们的备用选项,或“最佳协商替代方案”(BATNA)。备选方案越好,谈判地位就越强。因此,在您开始谈判之前,请确保您确切知道您的后备选项是什么。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面临这样一份新工作:如果你还没有工作,你的积蓄又不够,你的余生就得靠父母养活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已经有一份工作,并且对现在的职位比较满意,那么备选方案就是继续做这份工作。跳不跳的立场,会让我们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只要我们有强大的后备选项,我们可以随时中止谈判,使我们的条款更有说服力。展示你可以提供的价值越多的公司想要利用你的才能,他们就越愿意做出妥协。但是,面试官不一定会欣赏你的价值。因此,请确保他们理解您为何有信心提出一套资格条件。比如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我们至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说明我们能给准雇主带来的价值:你的成就,你的技能等等。确定了技能的价值之后,就变成了当然是要求更高的薪水。此外,谈谈您目前拥有的其他选择——例如其他公司的工作机会和现有工作——可以使谈判更加公平。最后,我们需要记住一件事:我们的目标是满足公司的要求。毕竟,雇主说了算,如果他们认为候选人不值得追求,那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对此,程序员Alex跟我分享了他的经验:Alex:“想象一下对方会说什么,如何主动将这一切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毕竟谈判的对象是人,不是机器,总会有住宿的方式。一开始,我一直把面试官看成敌人,就像“你不给我我想要的,所以我必须战斗”。但在现实中,本着“各取所需,相互理解”的态度进行谈判,效果会更好。毕竟,我们打交道的人也希望聘请真正能创造价值的生产型人才。所以,我们要找出对方最在意的是什么,通过打消对方的疑虑,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原则四:采取正确的策略在明确了谈判周期、完成功课和找到更强势的立场之后,最后一点就是采取正确的策略,进一步增加成功的概率。很明显提多了,我们不能接受比我们想要的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第一,因为公司可能想给你比你想要的更多,甚至更多。第二,如果你站出来告诉其实是没有回旋余地的,因为退让一点,经验和欲望就少了。所以,退让之后,还是要多一点,才能得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结果。运用原则:如果年薪我要的是$72,000,这个价位基本符合现在的市场行情,那我就先融资$80,000,运气好的话,公司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想讲价,那么只要结果高于72,000美元,我是哈ppy看到它发生。谈判的目标不是“赢”。相反,我们的目标是达成协议,确保协议的结果高于我们的最低要求,同时最大化实际利益。当然,在这期间,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如果陷入僵局,但我们认为这份工作仍然值得为之奋斗,那么我们可以想出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缓解目前的局面。核心矛盾。如果每次谈判只讨论一件事,必然会出现明显的赢家和输家。例如,如果只讨论薪水,那么要么你得到更高的薪水(公司损失),要么你得不到。到(我们输了)。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限制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回旋余地。应用原则:还是以文章开头的故事为例,金融公司要保护知识产权,我要继续参与开源贡献。这是导致两党陷入僵局的核心矛盾。因此,他们打算将谈判范围扩大到薪资层面,从而做出更好的权衡——支付更高的薪水,以换取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个好主意,如果我没有那么认真地对待开源工作,我可能会同意。在实际谈判中永远不要马上给出答案,永远不要当场决定,我们也不需要当场决定。如果拿到录取通知书,我们不妨说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比如“我得和家人/朋友商量一下”。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思考。这种冷静的态度非常重要。总之,不要轻易给出答案。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就目前的情况征询一下别人的意见。我的一个朋友向她拥有MBA学位的姐姐展示了她谈判的条件。此外,还应充分考虑与新工作相关的其他人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说自己对薪水还是挺满意的,但是另一半或者专家认为还可以再提高一点。请注意,雇主在这方面反应更快。除非企业主正在面试你,否则人力资源员工可以使用“我需要与招聘经理核实”的借口,然后带着坏消息回来。是的,他们不想提供更高的薪水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会暗示这是公司可以接受的最高金额,他们对此无能为力。但不要轻信他们:薪水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有空间。不止薪资补偿当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在谈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聊聊其他问题,比如每周的工作时间。是的,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总而言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只要把握得当,相信总会有一个让你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