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苏州未来电气陈桂平主题:工业4.0就这样落地陈桂平苏州未来电气CIO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叫陈桂平,来自苏州未来电器有限公司。2014年我们开始接触工业4.0,此时公司正面临战略转型。我们思考过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工业4.0的发展趋势?我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过去一年工业4.0的建设做了哪些工作,整个规划过程以及我们在这项工作中所经历的一些值得与大家分享的事情。今天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苏州未来电气有限公司,如何从工业4.0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设计,然后15年做了什么。让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一年的工作中得到的启发。富昌电气成立于1985年,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交通便利。30年来一直秉承“一米宽,百米深”的理念。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低压电器配件供应商。主要分为框架断路器、塑壳断路器和智能控制终端三大产品线。智能控制终端主要应用于国家电网、轨道交通、电信、智能楼宇等领域。目前我们在做的智能设备和系统的改造是基于第三条产品线。而且,2015年,智能控制终端已经与ABB、西门子等国际大厂合作,实现批量供货。我公司的发展理念是“别人不想做,我们做就能生存;别人想不到,我们能想到,差异化竞争;别人不能”不做,我们就能做到,成功指日可待。”凭借这样的理念,我们在低压电器细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之际,我司未来电器响应国家号召,以公司发展理念实现工业4.0建设。从比别人更高的角度去做。我们不仅要做好信息集成建设,还要做好信息设备集成建设。工业4.0建设是一项长期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在公司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断建设优化。具体我从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如何设计它?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造?首先,我们要逐步发展工业4.0的背景。未来电器此前一直为国内低压电器厂商提供配件。没有自己的品牌,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靠别人生存。因此,我们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实现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我们需要围绕公司第三条产品线打造“Witera”品牌,提升公司知名度。二是行业发展趋势和高端客户需求。低压电器行业未来5-10年,智能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尤其是ABB、西门子德力西等高端客户。他们要求您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施工,尤其是生产质量控制是避免不了的,如果你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你就会被淘汰出他的供应链。第三国的战略需求。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国势下,我们要顺势而为,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10大重点发展行业中,终端电器设备的智能化也是一个发展重点,我们称之为产品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提“互联网+”,但是如何把制造业加入到互联网中,现在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标杆,所以大家对此很困惑。我说说我的一些想法:因为制造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大家搞不清楚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第二个方面涉及互联网人才、智能设备人才。说,你的互联网+是法拉利,我们的制造业就是摩托车。如果你跑法拉利,你会被拖死,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制造+互联网。我们领先,互联网落后。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所以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从三个方面+这个互联网,第一个是从我们以前的设备在产品上的纯机械机制,现在你要做智能产品,你必须要有双向通信能力,和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互联网能力。二是生产设备。我们不仅要做自动化设备,还要做智能设备,甚至智能设备+,实现设备的数字化、互联网化。然后是管理。我们需要加强整个公司的数据文化。正如前面嘉宾所说,数据永远是未来工业4.0的核心。没有这个数据,我们做任何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包括我们现在的数字化工厂。没有办法实现它。我们未来的管理需要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制造+互联网。一是智能制造。现在的核心是以产品智能化为基础,逐步实现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从而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二是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互通。我们现在把横向和纵向两块打散。横向是内部互联,公司内部人、系统、产线、设备、产品的互联。纵向是外部互联,打通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商、企业、下游客户、终端客户的互联互通。我们工业4.0建设的核心是以下两个平台的建设。我们知道,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两个核心就是:系统和物理设备。不同的是,一个是slave设备。对系统开放,一是将设备与系统对接。因此,我们也将分两部分进行。建设自己的两个平台,一个是信息数据平台(IMP)和智能设备平台(DMP)。这两个平台都是我们自己策划开发的。属于未来电器智能制造之路。在这个规划中,我们会把现在比较流行的云大物转等新一代IT行业技术纳入其中?云是在设备上加了一个云平台,我们的检测数据就放在云平台上。下面这段在介绍装备的时候,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物联网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企业AP将所有设备与物联网设备互联,实现部门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和双向控制,构建企业级物联网。大数据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我们做的是企业级的大数据。数据怎么算大?其实有多个维度来解释,“量大、维度多、价值大”。对我们来说,大到有价值的数据就是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提高设计水平、工业水平、生产效率、交货期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库存。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现在的微信、企业APP、网站等把客户、供应商和我们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公司的智能工厂规划,搭建两个平台,一个做数据,一个做设备,中间做一个MES。一般我们称之为FMS系统,通过云存储、云计算上去,实现企业大数据,通过企业APP等方式为客户和供应商实现供应链信息集成。2015年,我司智能工厂建设获得省市经信委和北京大学批准。企业》、《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联盟示范项目》、《2015年苏州市量化集成示范企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组织的战略规划,我们在这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2015?首先,我司成立了6个工作组,主要负责产品、设备、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建设,分工明确,工作由人定。智能化产品研发:MT是我们在国内开发的第一款微型断路器。在MT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多种衍生产品,应用于国家电网、轨道交通、电信、智慧城市等领域。.相关项目:引进开发自动检测生产线、SMT贴装线、集中供料注塑车间、先进的检测中心及质量相关的自动化检测设备、研发两个平台及相关保障建设。优秀检测中心:检测结果符合国家CNAS、欧盟CE、美国UL标准。下设8个实验室,能充分满足我公司对产品和材料的所有检测要求。我们以后可能会把这个单独做对外服务。集中供料注塑车间:引进德国ABURG注塑机和意大利Piovan集中供料系统,提高了我们主要部件的产品质量。明年我们计划开发注塑MES系统,可以监控你的设备制造商的所有运行数据,然后通过FMS系统实现产品、设备、模具的智能化维护管理,实现精细化核算。注塑产品。SMT:为提升电路板制造能力,引进AOI检测设备,与公司系统实时数据传输,追踪电路板检测数据,提升产品品质。数据管理平台: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FutureApplianceIntegratedManagementSystem(FMS)。整个系统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业务需求设计开发的。里面有3条主线。首先是成本核算。很多成本核算没有做好,所以我们想利用我们的成本核算,成立一个成本核算小组,与我们所有的业务部门沟通,在整个系统中建立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收集和控制点。实现产品成本的系统化核算,指导公司战略部门淘汰微利产品。二是主产线。我们要做的是让生产透明化。我们希望以后在客户给我们下订单的时候,把我们工厂所有的生产过程数据实时反馈给他。我们可以实时做限开,还有一个质量主线,你做国内公司的时候,对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很明显,但是你跟国外客户做,他对这个要求非常高这方面的质量。他需要知道你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包括生产质量。数据,检验的质量数据,甚至知道你产品检验每一步的检验数据。下面设备厂商就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们设备的思路。这是我们搭建的平台。过去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应该是信息部的主管,但是未来我们要建设工业4.0,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信息部来做这些事情,因为我们未来要做的是信息设备的集成我们如何将所有设备链接起来,实时收集所有设备数据?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现在搭建了一个DMP平台,我们用的概念是“软件定义硬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做智能制造,包括你的智能工厂。最好的定义是“软件定义工厂”。未来智能制造企业将由一套中心化的系统来控制,所有的设备都将作为我们系统的执行端和数据采集端。另一个概念是数据驱动。这是设备开发中采用的方法,将整个设备从系统中分离出来,将所有的控制和测试解决方案放在整个平台上。然后它是模块化和构建块。一家公司的同类产品,检测点基本相同。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将相似的检测点参数化,放到模块中。当我们开发新产品时,我们检测设备的开发速度会加快。提前很多,我们只需要做好设备,微调系统,然后解决设备孤岛。未来设备在系统之下,也就是说我们以前在同一个层次上讲自动化和信息化,但是未来我们设备的重要性会降低,系统的重要性会增加.下面就详细说说我们具体的检测设备是怎么做的。我们在这个平台下做的设备,首先是数据,我们是软件定义的硬件,我们做这个设备的时候系统用了5个月的时间,设备用了一个月。就是刚才说的DMP平台。所有的系统调试、设备间的通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目前,在这个平台下,我们已经接入了三台产品检测设备,采购成品电路板。检测也可以通过我们的API直接接入DMP平台。二是平台化。我们现在有的是通过公司的物联网连接到DMP平台。我们把这个平台的数据放在云平台上。以后我们的数据可以在生产车间丢到客户的系统里。在里面,只要客户有需求。而我们未来要做的是,让客户验收我们研发的检测设备,让检测结果为客户所接受,打通产业链信息平台,省去中间环节,提高结合度与客户。第三是灵活性。我们设备中的所有检测方案都是由现场技术人员定义的。我们将参数化其中所有检测点的检测步骤。技术人员可以随时调整方案,系统可以对不同的产品读取不同的检测方案。我们这里采用了一种方法,通过系统与PLC的结合,将PLC作为单片机来使用。大多数设备是PLC与上述平台的组合。我们的PLC是空的。只有当你扫描产品时,把这个检测计划扔进设备。我们可以在不修改我们的检测设备的情况下做任何事情。为了提高他在某些情况下的生产效率,我们可以优化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提高检测效率10%-15%。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设计这样的设备。我们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今年才遇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ABB签订了合同,他并没有要求对所有单品进行测试,而是在合同签订半个月后,他要求我们公司提供所有的测试步骤和单品测试数据。这种情况下,我们直接在系统中导入给他,直接和他的接口对接。还有智力。我们的检测方案是实现我们自己的设备之间和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通过设备本身的自检,可以知道每个工位哪个传感器坏了。我公司所有的测试数据都可以进行分析,提供给三个部门制定和优化设计方案,工艺可以优化生产过程,质量可以轻松统计,提供优化依据。我们的项目目前在行业内可实现六大示范效应:企业平台化、建立全供应链单品跟踪IMP、DMP平台、综合检测中心、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智能微断柔性生产线。***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经历了一些跟以往传统制造业不一样的事情,包括公司的管理和组织架构的变化。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我们未来所有的产品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所有的设计思路都应该基于产品的流程、生产信息、仓储和物流。他们以前是金字塔形的,所以我们在整个沟通过程中有特殊的困难。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盲目工作,未来整合困难重重,工业4.0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三是IT部门的转型。在目前的意义上,我们真正的信息部门是没有办法支撑公司的智能化的。制造业的建设需要研发技术产生,然后信息金融成立创新部门,因为之前信息部门给大家的概念是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支撑部门,他们在公司的位置会虚弱。话语权很少。我觉得如果以后大家都想做这个,他们会和其他部门合作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深刻体会。还有就是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可能包括从产品开发开始,所有的生产过程系统开发,包括我们的设备开发,都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数据,怎么做我们的供应商访问供应系统。工厂的建设分为几个阶段:自动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现在我们大部分制造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方面做得很好,但这两个部分是独立的。我们将来会开放。这两部分是绝对没办法做的,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在主要的工作也是Industry3.X。我们做三件事,第一是数字化。美国有一个观念,就是用数据说话,上帝除外。我们未来的智能化生产,包括信息流的开放,也应该按照数字化来做,包括我的设备和系统数字化。这个数字化并不是说我们信息化产生的就是数据,产生的数据应该是有用的,公司要加强“数据文化建设”,不能一个人搞,需要全公司通力合作与你。在传统制造业,从设计开发的时候,他们就觉得生活在环境里特别好。这些信息不需要指导我的工作,包括一些难以改变想法的老板。我们在构建数据文化时不断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公开我们的数据有什么用,你采集的数据要为他们实现价值,减少他的工作量,提高他的工作效率,甚至减少库存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公司效益。还有互联网化。有两个互连。一是与公司所有设备的内部互联,人机系统设备生产线的互联,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外部互联。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我们将永远是独立的。制造工厂、供应链竞争做不到。另外,系统化应该是系统集成。我们所有的设备和系统都需要集成,我们应该建立自动化和信息集成。这些基本任务是我们智能制造乃至工业4.0的基础。***我告诉你,我们公司的智能制造不是一个公司自己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在做很多智能制造建设。一是公司内部提出,二是客户反推。强迫你去做。其实我们是做智能制造的。我们需要软件厂商、硬件厂商、内部公司、客户和供应商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未来制造企业应该有一到两家核心软件和设备供应商。但是现在遇到了瓶颈。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制造商有不同的想法。做软件的永远觉得我软件做得好,做设备的永远觉得我的设备很好。他们如何使用软件来定义硬件?想着做,我想可能是在座的一些厂商正在考虑这个事情。虽然说的是工业4.0,但这里我大致提出几个观点,第一是大胆、细心、厚脸皮,第二是逐步融合,有限开放,第三是坚持、自主、可控。以上是我们未来电器一年来的工作总结。谢谢,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多提意见,让我们不断完善优化,更好的实现战略规划。也诚邀您莅临我们的未来电器参观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