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第四届世界慈善论坛闭幕,陈一丹呼吁以理性精神推动全球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05-20 02:24:21 科技赋能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慈善论坛孔,于6日举行。

深圳关门。

腾讯创始人、发起人、腾讯慈善基金会名誉主席陈一丹在闭幕式主旨演讲中强调,公益无国界,希望用理性精神推动全球公益慈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人类追求更美好世界的指南。

正能量驱动力。

陈一丹表示,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也是慈善社会风俗形成的基础。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则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特别是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理念、模式、运作方式、监督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公益的本质追求是共同的,即追求最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共同福利。

这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善”的共同追求。

因此,全球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世界范围内各种慈善理念和行动的不断交流和融合。

201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首个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成立,成为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目前,腾讯公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慈善筹款平台。

数万家慈善组织、7万多个慈善项目通过平台收到2.47亿网民捐款56.8亿元。

陈一丹指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不断涌现,有效连接了公益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乃至政府,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呈现出“全民参与”的蓬勃态势。

当代公益事业的形态和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等技术的帮助下焕然一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意源泉与当代信息化、智能化载体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样本。

当前,互联网推动指尖慈善成为一种新的慈善现象,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将一次性行为变成持久的行为习惯?互联网用户如何与慈善机构建立并维持可信的联系?陈一丹表示:“这些问题决定了互联网等技术能否真正帮助全球慈善事业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 “答案的关键在于四个字:理性公益。

”陈一丹强调,理性公益需要增加捐赠思维比重,摒弃赠送心态。

同时要求社会组织和互联网平台做好制度建设。

“真正理性的公益,需要各方理解和尊重公益事业的发展规律,让善意结出善果。

陈一丹还提出,在地球村成为现实的背景下,探索公益新形式需要全球视野,从根源解决社会痛点的希望在于未来的教育。

通过教育与公益的结合,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仅是为了修复世界的苦难,更是为了播下种子,实现长久繁荣。

他举例说,哥伦比亚年度“一丹奖”获得者Vicky Coleport创办的“新学校”模式,教育资源匮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这一模式不仅扩展到哥伦比亚农村之外,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并推广到全球三大洲16个国家。

在美国,edX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年度一丹奖获得者Anant Agarwal创立的非盈利在线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连接到世界各地。

世界。

六年来改变了世界各地 10,000 多名学习者的生活和职业轨迹。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技术和模式创新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新面貌。

陈一丹强调,当互联网拉近了地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公益不再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国家,也不再局限于某种形式,而是成为跨越国界、在许多国家的追求。

方法。

造福全人类的普遍利益。

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都在利用互联网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和创新慈善事业。

在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下不断调整重塑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影响。

陈一丹表示,放眼当今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还会出现尚未解决的矛盾和新问题,但人类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全球合作、全球创新的趋势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