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造芯热潮下的冷思考

时间:2023-03-21 13:16:20 科技观察

伴随智能手机革命而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焦点。自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扶持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成立了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尤其是2017-2018年之后,我国几乎开始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一时间全国掀起了造芯热潮。在这波制芯热潮中,成功脱颖而出的企业屈指可数。与芯片企业庞大的基数相比,它们显得微不足道,堪称“一成名,万骨亡”。在那些被淘汰的企业中,有的甚至造成了数百亿规模的严重亏损。首先是抵押了7nm光刻机的武汉弘芯。2017年11月,弘芯半导体项目在武汉立项。它声称拥有14nm工艺的自主研发技术。它要征服7nm,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7nm光刻机。行业龙头台积电原CTO姜尚义受邀出任CEO。然而,三年后,该项目被曝未完成,宏信被多家分包公司起诉。据相关信息披露,武汉鸿鑫项目总投资1280亿元。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资153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87亿元。如今工程烂尾,7nm光刻机被抵押,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二是成都格芯,牵手格芯。成都格芯成立于2017年5月,由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格芯与成都市政府共同设立,计划投资90.53亿美元。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成都市政府投资70亿元建设格罗方德工厂,负责厂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研发、运营、物流团队的组建。然而,在正式投产之前,GlobalFoundries成立不到两年就倒闭了。2019年5月发布停牌通知,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还有想做IDM代工厂的南京德科玛。德科玛(南京)半导体成立于2015年11月,总投资约25亿美元,规划生产电源管理芯片、微机电系统芯片等。此外,该项目还将建设8英寸/12英寸英寸晶圆制造厂、封装测试厂、设备再制造厂、科研设计中心、IC设计公司及配套生活区。Dekoma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由于缺乏融资能力,最终很快就泡汤了。2019年11月5日,被南京市地方政府公布为失信被执行人。这些在不同地区立项的制芯项目,在启动之初都势头迅猛,但也都在短短几年内陷入了半途而废、停产、劳资纠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制芯。-makingmanyparticipants梦想破灭了。起初,这些公司打着“国产芯片”的旗号炒作“芯片独立”,然后一窝蜂地推出,转眼就卷土重来,最后留下了一大堆鸡毛。令人不安的是,在芯片企业中,急功近利的“造芯运动”恐怕不在少数。造芯考验的是芯片企业的长期承受能力。在当前愈演愈烈的制芯热潮中,虽然我们看到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寒武纪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成长起来。但更多的是在“政策补贴”的带动作用和“国产替代”的呼声中不断旋转的泡沫。或许,这种“沙里挖金”的经历也是产业发展中逃不掉的“必修课”,但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缴纳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在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下,席卷全国的“造芯热”还在一波又一波地被推向新的高潮。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芯片相关企业有4.63万家。2019年新增关联企业5800家。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企业1.28万家,其中三季度新增注册企业6200家,同比增长288.4%,环比增长34.8%。但是,集成电路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毕竟属于少数。中国今天声势浩大的造芯运动,最终只能由少数参与者完成,大多数地区和企业的努力注定难以获得预期的回报。毕竟,回顾几十年的行业发展史,能活到今天的只有台积电、英特尔、美光等几家巨头。国产集成电路的发展也离不开行业的客观规律。芯片自治需要集中布局。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内外环境。从外部环境综合来看,要加快实现芯片独立;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各地区都希望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上有所建树。在这样的环境下,“制芯热”的出现在所难免。但其实很多损失是可以避免的。集成电路产业本身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就业门槛都很高。与其让产业园区建设遍地开花,不如将资源集中在少数企业的发展上,目前国家已经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布局。此外,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我国只是在少数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并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IC设计领域,除华为海思外,紫光展锐、中兴通讯等公司也具备7nm以下先进制程芯片设计能力;在封测领域,国内长电科技位居全球封测前三强。IC制造领域被视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短板,水平较低的半导体装备和半导体材料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具体分析一下,我国晶圆制造工艺技术先进是最大短板,关键难点是国产光刻机远远落后于ASML。ASML量产的EUV光刻机可应用于5nm以下晶圆制造,传闻2021年将推出3nm以下的下一代EUV光刻机。如果要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而实现芯片自主,扩大规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尽快解决光刻机等难题。只有攻克难点,补短板,芯片自主才能真正实现。总之,相对于数以万计的企业一拥而上,漫无目的地自主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需要的是集中发展少数骨干企业,攻坚克难、补短板,进而带动快速发展。整体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