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App被下架。7月4日晚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公告称: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国家网信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并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并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用户的切身利益。信息安全。7月2日,“高调退市”、“低调上市”的滴滴,网信办发布公告,启动对“滴滴出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安全,为保障公众利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消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消息对“滴滴出行”进行网络安全审查。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防止风险扩大,滴滴出行在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该应用已下架,并停止新用户注册。滴滴接连面临两轮暴击。对此,滴滴回应称,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已于7月3日起暂停新用户注册。滴滴出行App将严格按照《滴滴出行App》下架整改。有关部门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虽然此次上市连媒体发布会都没有举行,但滴滴此次IPO是今年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美股最高募资记录,募资规模在历史上也仅次于阿里巴巴,并不差。短短几天,滴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震荡。滴滴怎么了?或者说,这次滴滴为什么被下架,有一种“幸福的人”的感觉,仿佛大众已经“苦了许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公告明确指出,是因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严重违法违规。“严重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直指滴滴的要害,也触动了每一位滴滴用户最敏感的神经。从订单量来看,滴滴每天订单量超过4000万。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非法收集信息,后果不堪设想。至此,一直悬在滴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更何况,滴滴也不是“初犯”。相关资料显示,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如今已成为国内市场月活跃用户1.56亿、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网约车巨头。但滴滴的成长史似乎也伴随着争议。随着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2018年滴滴因“涉嫌排除、限制竞争”、“涉嫌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获取不正当利益”等市场垄断行为被交通部点名。.今年5月,滴滴相关产品滴滴金融也因“违反必要性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而被国家网信办点名。说起此次滴滴下架事件,无疑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保护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关注点。数据安全问题不应该成为国人的问题。滴滴出行APP下架的消息一出,立马“沸腾”上了热搜。滴滴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早在2020年,滴滴的月活跃用户就已经超过4亿。滴滴是大多数中国人出行必备的APP。你的家庭住址、工作地点、行程等数据都留在滴滴平台上。如果这些不该泄露的数据被泄露,后果不堪设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高达99.7%。根据奇安信行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App个人信息使用态势分析报告》,通过对2021年新上线的近万个活跃APP样本的检测评估,发现56.3%的APP存在违规风险,平均违规0.8个每个应用程序的风险;在存在违规风险的应用中,64.6%的新活跃应用涉嫌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还爆出多款APP违规处理个人隐私数据,而这只是数据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我国的《民法典》第1032条还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刺探、侵入、泄露、泄露等方式侵犯他人隐私”。数据安全问题不应该成为国人的问题。多项举措出台,数据泄露问题将不再“野蛮生长”。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生效之日。可以说,《数据安全法》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以安全保障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今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再次发布公告,对“云漫漫”、“花车帮”、“BOSS直聘”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公告指出,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消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云漫漫”、“花车帮”、“BOSS直聘”实施网络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评论。为配合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防止风险扩大,审查期间,“云漫漫”、“花车帮”、“BOSS直聘”停止新用户注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安全审查重点审查网络产品或服务是否存在影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威胁或风险。由于《数据安全法》是2021年9月1日才实施的,因此滴滴所涉及的网络安全审查主要基于2020年4月国家网信办、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事实上,国家安全一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无论是企业自愿申请安全审查,还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职权发起安全审查,未来都应该成为常态。此外,今年4月26日,在国家网信办的统筹指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对个人信息进行专项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信息处理活动。全文共20篇,以“依法治国、源头治国、制度治国、综合治理”为方法论,以“知情同意”和“最低必要性”两大保障原则为纲领,与App开发运营商,App重点关注分发平台、App第三方服务商、移动智能终端厂商、网络接入服务商等五类监管对象,开展使用标准制定、自律评估、投诉投诉等工作。和报告、处置措施作为监管工具,进一步促进App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工作旨在准确亮出打击非法处理App用户个人信息的利剑。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之一。网络安全审查更多是出于事前的安全防范。通过滴滴事件,也将推动更多互联网产品重视安全合规工作。从长远来看,数据泄露的野蛮增长只能靠政府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才能彻底压倒;生产企业加强自律,严格遵守法规;以及用户加强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滴滴不是第一个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被下架的,但希望是最后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