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比特(公众号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2分钟,“啪”的一声。完成800多条核酸截图,完成审核。这是近期联合抗疫期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开发的一个小程序的作用。而且仅此一项需要1小时,130行代码。复旦大学官方对这款“抗疫利器”的评价是:大大提高了核酸核查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位博士生的作品也引来了网友的“膜拜”:人民日报也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点评,认为这波“操作火爆”:1人2分钟搞定的原因一个小时,在最近的抗疫期间,复旦大学开展了常态化的核酸筛查工作。而“痛点”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说,要检查每个学生“健康云”核酸的截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总的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重复性高、单调乏味的工作:查一个班级的截图可能要花半个小时,如果是人多的部门可能会更久。误会和错过。而这位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作为学院2019级信息1班的辅导员,负责了这段时间的这项工作。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案——“制作一个OCR识别码”。△资料来源:当复旦大学第一次与学界同事分享这个想法时,他们担心这太难了。但他回答说:有现成的库,导入即可。然后,1个小时过去了……“我写好了”。看到这一幕,同事们更是感慨道,“这就是医生吗?”于是乎,他的代码程序开始在他的班级“工作”。△来源:经过复旦大学验证,这个程序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甚至发现了之前人工验证没有发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项工作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比如之前几名工作人员查看800张截图需要一个多小时,而现在,2分钟就能出结果!至于原理,博士生谦虚地说“不复杂”。他使用的技术主要是OCR(光学字符识别),代码语言是Python。△来源:复旦大学据复旦官方介绍,这位博士生比较具体地使用了Python中的正则表达式。正则表达式可以从OCR识别的文本中过滤出需要的信息。最后汇总成Excel文件,方便工作人员确认。并且为了方便不会编程的同事,他还将程序进行了封装,只需要输入一行命令就可以使用。复旦大学博士生研制这款“抗疫利器”的博士生是复旦大学的李小康。有趣的是,他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而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来源:复旦大学对于这项工作,他认为虽然原理很简单,但是会写代码的人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不做相关工作的人不会觉得这件事需要时间和精力,自然不会想办法。我只是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来源:复旦大学,李小康本人留言据复旦大学官方介绍,近期师生将不再需要人工采集核酸截图,而是通过小程序直接上传图片。最后,引用李小康自己的话: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打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