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世界移动大会(上海)上,5G最受业界关注,VR(虚拟现实)展区吸引了最多体验观众。
VR有多受欢迎,从厂商密集“发布”新品就可见一斑。
投资者对VR的看好,从投资的大幅增加就可以看出。
如今,投资者和厂商已经成功点燃了VR领域的一把火,但这款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的产品仍然受到消费者的质疑。
体验完之后,大家都感觉眼睛不舒服。
玩家中的“哲学家”们正在??考虑虚拟现实的“沉浸感”是否会欺骗大脑甚至损害大脑?也许这是杞人忧天,但VR厂商必须对这种担忧做出回应。
VR已经成为硬件领域的“网红”。
在硬件领域,继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之后,VR已经成为硬件行业的“网红”。
据广州日报记者了解,目前VR市场云集的厂商有谷歌、三星、索尼,还有BAT、HTC、乐视、华为、小米、中兴、暴风、TCL、中国移动等众多国内厂商。
。
这里不仅有初创企业,还有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以及众多手机厂商、PC厂商、游戏厂商。
应用场景除了游戏、成人电影外,还包括电商、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
日前,TCL通讯CEO杨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VR被视为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各厂商都有研发和布局,避免失去行业“窗口”。
上周在上海结束的世界移动大会期间,虚拟现实创投联盟成立,号称将拥有高达百亿美元的资本规模,用于VR行业的创业创新。
今年4月,HTC发起成立亚太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理事包括华纳兄弟、阿里巴巴、爱奇艺等。
相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VR/AR行业投资达美国2018年为6.86亿美元,而到了2020年,增速惊人——仅前两个月,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就达到11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的投资金额。
预计全年投资额将是去年的10倍。
显然,消费者也被这波热潮“感染”。
无论是美国的CES、西班牙的MWC,还是德国的IFA,VR总能成功“抢镜”,成为排队体验人数最多的展区。
上周上海世界移动大会的虚拟现实展区依然如故,观众和VR爱好者期待体验最先进的AR/VR技术和产品。
“伤眼”成为VR第一“罪”。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成功俘获消费者“眼球”后,VR已经成为现实。
“戴(头盔)不到10分钟,我就感到头晕。
”市民小马表示,他一直听说VR中虚拟现实的“沉浸感”是多么时尚,但体验后却觉得有些夸张。
与小马持同样观点的市民还有很多。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曾短暂体验过这款游戏的市民也表示不太舒服。
如果说普通体验者可能还不够“专业”,那么阿里巴巴UC总裁何小鹏的观点就代表了“极客”的感受。
他表示,一个人玩VR游戏很困难,需要旁边有人协助。
当“沉浸”在游戏中时,如果有人打断游戏,玩家就会感到不舒服。
看视频的感觉还不如电影院。
而且浸泡时间不能太长,因为眼睛不舒服。
据了解,他正在玩HTC Vive,这是HTC与Valve联合开发的VR“头戴式显示器”(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器)产品。
佩戴上并体验了10分钟左右的“打怪”游戏后,记者仍然感到“头晕”。
不过,这款VR产品在记者体验过的众多产品中,沉浸式体验较好,优于索尼、三星等其他大品牌。
据悉,三星建议13岁以下的青少年不要使用其Gear VR,因为Gear VR产生的图像与真实情况有所不同,而造成的视觉疲劳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视力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产品使用建议。
12岁以下青少年不宜使用。
其他用户最好在1小时内控制。
业内人士严占义在知乎上表示,目前VR眼镜的结构普遍采用“镜头+屏幕”的成像方式。
镜头在眼前2~3cm,屏幕距镜头3~6cm,虚像在眼前25cm~50cm。
VR玩家表示,“视线一直聚焦在25cm~50cm,无法移动,视野全部都是电子显示屏,时间长了,眼部肌肉会极度疲劳,造成视觉疲劳。
”当然,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对此进行评估。
或许,厂商们自己在“使用建议”中也表达了自己对于VR产品的态度。
伤脑筋?这是关于VR的另一个思考问题。
“想一想,如果我们带一个虚拟设备,模拟在悬崖之间的独木桥上救一只猫,结果不小心(或者外力、模拟)掉下悬崖,会发生这种情况吗?大脑判定我们是死了,还是大脑会判定大脑本身已经死了?”一位知乎网友问道。
这一“主张”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响应。
网友“长生天尊”表示,目前VR不可能损害大脑。
至少目前还没有证据或案例表明它存在“脑损伤”问题。
相反,有报道称,美国一家康复机构正在利用VR技术帮助治疗脑损伤患者。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对VR“伤眼伤脑”的担忧,还源于目前市场上VR设备良莠不齐。
现在想要体验VR,很简单:一部手机和一个VR头盔就够了,而且头盔售价100多元。
当然,高端产品,比如与PC、游戏机配套的产品,价格也要几千甚至上万元。
贵的比便宜的贵几十倍。
TCL通讯CEO杨哲告诉记者,目前很多VR产品只是为了好玩,利用营销、宣传和情感制造噱头,而不是通过产品技术的积累和延续来发展VR。
刚刚宣布进军VR市场的虚拟运营商蜗牛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VR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所谓“伤眼伤脑”是一场上演的尴尬。
事实上,VR业务的核心是体验,而体验的关键在于内容和技术。
确切地说,这两个人还处于婴儿期。
何小鹏建议,大公司现在不需要急于进入VR市场。
VR时代的到来可能比无人驾驶技术第二阶段的到来需要更长的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通过产品技术迭代和内容完善,“伤眼伤脑”的说法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