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复旦教授攻克可穿戴设备灵活性和续航问题

时间:2024-05-22 19:40:24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新产品不断推出,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但 18 小时的平均电池续航时间还不够长,让许多潜在买家仍持观望态度。

电池的灵活性和续航时间,以及相关设备的灵活性,一直是可穿戴设备推广的最大瓶颈。

近日,从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所获悉,该所彭惠生教授已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将碳纳米管制成纤维状的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并将这种纤维编织成织物后,可以实现供电、变色等可穿戴纤维的性能。

据学者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是高集成度可穿戴设备将发生新的技术革命。

业界推测,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将等于甚至超过目前手机的普及程度。

但无论是苹果的iWatch,还是三星、高通等公司的智能手表以及谷歌眼镜,都未能解决材料灵活性和电池寿命的问题。

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彭惠生教授表示,他只是想做一些与别人不同的事情,所以他想生产线性太阳能电池。

经过研究,他发现通过碳纳米纤维管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生产的线性太阳能电池可以达到目前市场上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关键是纤维织成之后,和普通布料没有太大区别。

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添加智能聚合物还可以使由这种纤维编织的材料根据运动的幅度和温度而变色,并且变色的类型和数量可以通过不同的智能聚合物来控制。

据了解,该技术已在英国杂志发表论文5篇,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并13次登上化学及高分子材料领域顶级杂志封面文章报道化学领域顶级期刊为此举办了4次新闻稿。

这一成果引起了德国和美国一些公司的关注。

并且研究团队与海外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用于智能手表的伸缩腕带。

这款腕带采用锂电池制成的纤维编织而成,不仅可以减轻智能手表的重量,还能使电池寿命延长一倍。

“这一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

”彭惠生说,用这种纤维编织的材料正在尝试用于新生儿疾病治疗和心脏起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