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运营商需跳出管线思考

时间:2023-03-19 23:43:50 科技观察

中国IDC圈5月29日报道:继一季度强劲增长后,4月运营业3G整体增速环比下滑,三大运营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国移动3G新增用户降幅最大,新增用户降幅最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降幅不同,但总体较为平稳。4月为传统淡季,运营商补贴减少,3G用户增速有望放缓。随着运营行业自身的存量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来自外部OTT应用的持续压力,运营商的转型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去电信化”成为运营商转型的一贯灯塔。用户增速放缓,三大运营商情况各有不同。与前三个月的持续增长相比,4月运营行业用户增幅要低很多。从中国移动来看,3G月度增长用户数从3月的约980万户下降近43%至565.1万户,很可能腰斩。43%的跌幅不仅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月增长的势头,也创下了该集团创纪录以来3G用户的最大跌幅。但随着2G转3G增速放缓,期内中国移动2G用户流失也有所减少。与3月份亏损400万相比,4月份仅亏损138.8万。截至4月底,中国移动已累计拥有7.31亿用户。中国联通4月新增用户407.6万户,环比减少25.6万户。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中国联通有记录以来第二高的月份。中国联通3G用户累计达到9189.2万户,移动用户累计达到25462.8万户。中国电信4月3G用户数307万户,环比减少13万户。17019万。固网方面,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呈现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4月,中国联通固网用户总数减少58.4万户至9069.1万户;而中国电信减少了670,000至16103万。在新增宽带用户方面,中国联通新增用户51.4万户,总数达到6142.7万户;中国电信新增用户97万户,总数达到9415万户。整体来看,4月三大电信运营商3G用户数环比下降26.5%至1279.7万户,中国移动领跌;固网宽带方面,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受三大因素困扰,用户增速有望放缓。在经历了一季度强劲的增长势头后,4月份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增长,尤其是3G,为何突然出现转机?一是补贴放缓。虽然5.17电信日4G牌照并没有像业界预期的那样发放,但无论如何4G发牌的时间窗口都在临近,这意味着4G网络建设的巨额投资可能离开始不会太远。考虑到目前3G累计投资超过4000亿元,可想而知,在3G投资还未收回利润的情况下,运营商将面临4G投资压力。减少和取消手机终端补贴是当前可行且理性的选择。前有4G投资压力,后有3G投资回收问题。种种因素要求运营商尽快实现盈利,扭转当前的业绩困境。手机终端补贴精细化管理是破解困境快速有效的途径。第二,4月份是通信行业的传统淡季。据统计,2012年4月,三大运营商3G用户总数约为722万户,而同年3月3G用户总数约为800万户,下降约11%;同样在2011年4月新增3G用户数约为568万户,而同年3月为645万户,环比下降约12%。因此,业内人士分析,4月份手机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但也与运营商4月份的促销力度有关。三是移动互联网企业推出的移动互联网新应用对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模式产生了全面冲击,让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摆脱了仅依赖运营商完成相关活动的历史.据了解,仅4月份,OTT企业引起的手机短信服务用户数就减少了971.5万户,普及率从去年的73.7%下降了6个百分点至67.5%。分别下降了7.2和3.7个百分点。去电信化已成为转型的灯塔,需要超越管道思考,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和OTT服务的影响。“去电信化”转型已成为运营商的共识。早在2011年初,中国电信就提出要做智能管道的引领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这一定位后来被称为“新三化”战略。中国移动也明确表示要转型融入互联网。潜台词是中国移动将提供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服务、友好界面。两大运营集团的用语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实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去电信化”,接入互联网。很多人对“去电信化”的理解是完全摒弃过去,全身心投入到互联网公司的思维中,是狭隘的。著名电信专家魏乐平表示,所谓“去电信化”,并不是说电信要抛弃一切,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扬弃”。负担和限制。“去电信化”之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磨合。目前,运营商的发展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如果他们不去尝试新的服务,他们只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去电信化目前更多的是认知阶段和语言阶段。距离真正落地,成为降低网络复杂度进而降低网络成本的主要驱动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电信网”的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运营商的血液里,束缚着运营商的经营管理。在“去电信化”的转型中,运营商首先需要跳出管道思考。管道是电信运营商安居乐业的地方,向电信转型需要运营商扬长避短。无论是运营商管道还是智能管道,管道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包括平台、网络和终端。智能更多地体现在平台和终端上,而不仅仅是网络本身。业内专家建议,技术去电信化本质上是去复杂化、去私有化,将通信行业定位为IT行业,采用行业内最流行、最通用的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整个行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成功经验,尽量不要制定企业标准,放弃“电信级”的迷思与自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