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将通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预计到今年人工智能整体技术和产业发展将与国际水平同步。
其中就有智能穿戴设备的开发项目。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的种类越来越多。
面对仍在更新换代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趋势,中国也在紧跟步伐、审时度势。
智能穿戴设备是物联网应用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智能产业。
据统计,2017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亿美元,占智能设备行业的20%。
预计这个数字将达到一亿美元。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流行的有十余款,包括小天才儿童电话手表、韦小宝doki智能手表、小米智能手环、唐猫T2儿童智能手表等,都很受欢迎,而且大多价格低廉。
,甚至是普通的。
老百姓也买得起。
然而,与iwatch等国际品牌相比,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穿戴产品却显得“相形见绌”。
不难发现,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的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因此很难取得重大进展。
纵观整个智能穿戴市场,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功能都是相似的:追踪运动、定位等。
北京航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静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视野越来越高,现在智能穿戴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技术水平。
突破,原有技术概念现有的基本功能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来普及自己的产品。
” “在外观设计方面。
我们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今天是一个“看外表”的时代。
例如,苹果公司的iwatch就推出了多款设计抢眼、价格不同的智能穿戴设备。
质量、品质以及新颖独特的外观会直接影响用户的选择,因为有时用户在购买智能手表时,会考虑它是否能够彰显自己的身份。
因此,智能穿戴企业还需要考虑智能穿戴设备的外观。
努力工作;此外,一些智能手表价格太贵,在促销期间仍然值得商榷。
”于静怡补充道。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产品设计和目标群体定位不够清晰;方案不够成熟,功耗大,续航不理想;缺乏刚性应用来拉动需求——这些问题在国内市场也非常明显。
例如,国产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能力不足。
大多数智能手表的电池续航时间只有一天,并且能耗问题无法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快速解决。
因此,国内企业应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比如无线充电。
“总之,我国可穿戴智能产品的发展还处于研发阶段,这些产品必须从概念热走向产品热。
厂商必须有目的地向国外学习,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找出适合自己的产品。
”消费者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功能、价格平衡点的看法,让可穿戴产品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其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