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金继光: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关系-V班第8期

时间:2023-03-19 21:29:39 科技观察

2016年1月14日,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微信群迎来了第8期“智能制造+V班”。为推动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智能制造+V课堂”特邀世界500强CIO与协会会员分享互动。嘉宾介绍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常熟市企业科协理事会理事长,荣获2014年《IT经理世界》评选的“全国优秀CIO”荣誉。金基光创美工艺厂负责人如下:接到这个题目后,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题目比较合理?详细解释概念,什么是工业4.0?这个概念被谈了很多,后来整合之后,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2025。我认为概念性的东西可能不是重点。如果要着眼于两者之间所谓的实际目的,可能需要注意三个基本的辩证关系。这三个基本问题,其实就是大小的比较,先后顺序,攻防的胆量。这种关联是围绕着中国的智能制造和2025,或者说是围绕着工业4.0,所以比较一下可能会好一些。好吧,首先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工业4.0分为四个阶段,机器与其工作的对话可以定位为4.0。其实中国智造整体上比4.0涵盖的内容要多得多,但中国智造的高端方向其实指的是核心部分,或者说是最难的部分。它是工业4.0的精髓,意味着工业4.0将成为中国智能制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工业4.0,很多地方都在直说工业4.0,大家都很恐慌或者一头雾水。互联网+、两业融合、信息化,很多概念走到了一起。其实,面对工业4.0,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更加关注中国智能制造这样一个大概念,去衡量它在哪里。我们要准确定位自己,无论是我们高度的增长,还是企业的增长。跳跃式增长还是有点太理想化了。我觉得把握的尺度,我在整体上处于哪个位置,我的尺度有多大,整个情况的哪一部分是可以确定的,在工业4.0中是典型的或者算是一个典型的定位。困难的部分,我还是希望不要采用工业4.0。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对最困难的部分时都在采用工业4.0。在我看来,先从小问题着手,不要从大问题着手。如果从一道难题入手,难免会造成精神创伤。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定位没有定好,肯定会在后续造成很多挫折,然后回头再做就非常困难了。第二个问题,其实相对于之前的大和小的比较,前后的比较就变得很重要了。如果要谈工业4.0和中国的智能制造,希望大家可以用一个常规的原理。常规原理是什么?必须先易后难。我们的许多领导人在确定目标时可能会采取最困难的立场。心理上,我觉得困难的位置也可以挑战,但不要只挑战困难的位置。比如爬喜马拉雅山,从最难的位置就相当危险,一不小心掉下山就麻烦了。到***是攻守兼备的问题。刚才我们说了更新、重生的问题。这三个实用原则实际上是工业4.0或中国智能制造的一个原则。当你确定与自己的融合时,有一个判断标准。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是怎么想的,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从现在算起20年,日资企业的发展是从小到大。孩子从17、18岁进入企业,都是初中毕业,一点一点长大。没有很老的员工,甚至连大学生都很少。这是因为在公司所在的小镇上,无法招到更多的人才,即利用教育继续开展。说到机器人,其实我们从1994年就已经有机器人了。那时候一共有两个机器人。我亲自教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一个18岁,一个不到18岁,教他们如何使用机器人。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教学方法,我先学会了,然后我教两个孩子怎么做,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我当时很惊讶,因为这是两台点焊机,就是焊接机器人把两块铁板叠加起来,然后通一个大电流,金属就会熔化,最后把两块铁板连在一起。其实,作为机器人本身,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体力劳动工具。从劳动因素来看,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生产方式决定了三个要素:一是人,或者叫做劳动者;二是劳动工具,或称设备;接触劳动对象。在这三种基本对象中,机器人实际上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种装备,也是一种劳动工具。当时决定使用这种机器人的时候,我想日本企业并没有完全确认使用机器人。一旦机器人出现故障,我们在快速维修机器人的时候,都是手工生产机器人生产的零件,绝对保证交期和质量。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当机器人损坏或系统无法保护它时,您是否有手动更换机器人的方法?这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对策,系统就是不可靠的,或者系统对我们来说是危险的。由于机器人使用简单,因此它们本质上很复杂或困难。机器人刚进来的时候确实好用,但毕竟是小众设备。当我们大批量做的时候就很简单了。一旦崩溃,我们可以手动解决这个问题。工业4.0仍然如此。要保证工业4.0,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谈能否实现工业4.0。我们的目标是生产劳动对象,然后成为消费者,或者说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最后回归到为劳动者自己服务,也就是为社会服务。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去衡量,我们这个工业4.0怎么走。就个人而言,我关注工业4.0。很多客户来找我们,说我们是3.X的水平。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空间还是有点大的。一般来说,很多工作其实是可以被机器代替的。为什么不完全朝这个方向走呢?主要是顺序问题。我们去机器,解放人,解放后如何安置,其实是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我们真的是解放了,大家还是要想着如何提升工人。这就讲到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思考问题。怎么解放人,解放之后,怎么减少体力劳动或者减轻脑力劳动的压力,这个序列应该好好规划设计,然后再考虑中国智能制造的方向,以及企业在什么方向,这可能是运营商需要思考的问题。创美公司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走的更多是信息化的道路,因为从整个历史情况来看,创美都是靠体力劳动来进行的。这不是一家大公司,这是一家相对较小的公司。我刚进来的时候,公司的定位是150人,也就是说一开始所有的投资建设都是以150人为上限来规划的。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推动和发展,***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推进,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出现了。生产规模迫使管理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尤其是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跟上客户的要求,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体。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在实际工作中先是转成文档型或者写成网格型,然后逐渐交给电脑,把手工填写的文档变成了自动采集。这些都是当时买不到的东西,符合我们这个行业的要求。因为买不到,我们自己做,请了老师,包括外面的专家,不断摸索。一块芯片,发现我们需要的功能,这是我们当时想做的事情。终于,通过我们的努力,设备上的知识和电脑网页上的数据同步了。无论我们是导入纯手工绘图来支持2D设计,到3D设计,到3D加工,还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我在这里感受最深的地方在哪里?其实很简单也很难。这是什么意思?当我们手工画图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用电脑2D画图的时候,这个过程的关系就是电脑画图是进攻,手工画图是防守。CAD制图初期,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一两个小时就能画出一张图。结果我们用CAD画了一天图,所以出现了很特别的声音,说明电脑速度不够快。大家开小组会,觉得用电脑会影响工作。这种声音非常的强烈。当时的情况下,花钱买软件,然后叫大家学电脑,画这张图,影响了工作。当时大家都反对。经过不断的磨合,终于电脑绘图占了上风。,***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大家都放弃了用手工画图,终于用上了电脑画图。其实最难的是3D绘图和2D绘图之间的切换,这比人工换成电脑要难多了。我自己买过很多版本的3D软件,也试过很多版本。我买的第一个没人用,所以我花了不少心思在教育培训上,但我并没有放弃使用这个平面二维的。差不多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志,就是终于有人能画出更像样的图了,然后还能画出来给大家看。刚才我说了,我们一开始的起步并不高。在常熟一个叫东浜的小镇上,人才对周围的影响不甚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也不多。每个人都认为新技术的出现是为了给老年人带来麻烦。而这种意识形态的攻防,导致了3D设计的推广过程非常艰难。今天我们不仅实现了CED、CAM、ZRP、MES,所有这些系统都可以在一个系统的参照下看到各个地方的数据,还可以同时连接所有这些数据。不仅在数据库级别建立连接,它的数据和状态也会传递到我们的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可见性或者可见性一下子就把管理提升到了这样一个层次,非常大。通过刚才学习CAD之间的这些关系,我们可能需要意识到,即使我们每次都继续面临困难,但当我们继续前进时,困难实际上会越来越大。那么目前全国可能有很多企业在实施CAD、CAM、PDM。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实施PDM的时候,总共实施时间是20天。那么你认为我们的文件很少吗?事实上,我们有非常非常多的文件。那么有几万个文件,实际的20天是多少天?形成一个结构。***20天确定结构后,剩下的时间其实就是这些过去的图纸和文件,这些文件已经出来了。只要整理得当,就可以实现PDM数据的周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机器在生产,人在行走,人甚至在其他地方工作。如果想了解自己工厂的生产现场、数据、文件等,只要客户询问,点击界面即可。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前线,你可以直接获取你需要的数据和图纸,包括所有这些支持工作的点和知识点。这些场景对我们公司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我们公司在编程方面差不多,在招人才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分析的。没有电脑的时候,你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有了电脑,你可能会有新的感觉。例如,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可能对今天不认识的人比较抵触。由于我们的董秘都是勤劳的老工人,电脑是一种不工作不去现场的方式。这样的借口。所以这块其实比较难理解。让我在这里给你举个例子。下班的时候正好看到电脑还开着工作,他一上去就把电脑的插头拔了,第二天还训斥我们:你怎么不省电?电脑一直开着,你们都下班了!这样的意识,这样的境界。那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老板,你会怎么说呢?可能大家还认为服务器可以关掉。是的,它可以关闭。更极端的是,我们都下班了。那时,每个人都在用电脑工作。他也可以上去拔掉所有的电源,然后说该下班了。我给你关掉了所有的机器,所有的画都没有了,就这么丢了。我想说的是,你很难向他要一台电脑。首先,今天的计算机管理发展,无论是人才、知识,还是大家的接受度,或者是我们要建立它的所有流程,一步一步来,其实让我讲的故事是真实的。有非常非常多。上手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别人一开始接受新事物是非常非常难的。我记得当时我们在谈论电脑和打字机。一台电脑才1万多块钱,一台打字机要近2万块钱,所以公司不会给你这台电脑,因为打字机有用。当时我们跟公司谈,买电脑不买打印机,电脑打字也可以。那时候没人相信,只认为电脑是用来玩游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默默遵守或者干脆自己买单。但这只是关于我自己,我自己买了电脑,把打印机放在那里,然后给他们看:电脑可以打字。后来他们终于发现电脑也可以打字,但是看到旁边有打印机,就把打印机给忘了,但是旁边还有一台打印机,让人很郁闷。最后不管我们普通员工接触电脑,还是我们老板接受电脑,新事物自然会因为它的好处取代旧事物。那么它将成为一个可以站起来的新系统。那么什么时候更新,什么时候出新学员呢?我想我应该给你讲个故事来解释其中的艰苦工作。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申请了一台电脑,完全没有批准。后来因为申请了电脑,觉得会影响工作,所以电脑中心被拆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被辞退了。当时有三四个工作人员来找我,问怎么办。当时我说,电脑有什么特点?我告诉他们,计算机的特点是形散心不散。也就是说,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工作。那时,他们分散在各个生产部门,被教导以网络式的工作模式一起工作。反正老板也看到你在现场,而且你不住在办公室。我们不必住在办公室。我们将一起分担工作,然后最好的将是相同的。第二,我们的计算机人员在做调整工作的时候,我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过高。***认为我们不能没有电脑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其实提到了计算机工作是一项基本工作。原理,什么是基本原理?叫做没有电脑的电脑管理。我们有数以万计的模具。如果我们把它铺开,可能需要几千平方米才能放下。怎样才能快速定位并找到电脑呢?当时我给我们计算机人员讲解了随机存取和计算机格式化的原理。.然后模具可以放在任何地方,只需轻轻一按就可以定位。试想一下,平时我们的电脑在进行的时候是怎样工作的呢?首先,如果很多人是老电脑工作者,在做格式化的时候可能就明白了。就是做系统格式化硬盘,存储需要格式化。其实库存系统也是一样,因为那个时候模具就定义好了。我们以前都是随便发的,做一个文件列表,然后管理。有一天我们要做工业4.0,然后把它的规则、操作规则、操作定义都实现了,然后再做这样一个,然后做准备。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可能非常重要。重要的。为进入工业4.0提前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为下一步做准备,适时设置。我们也可以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实现电脑管理。我们没有工业4.0。同样,我们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为工业4.0的下一步做。那么如何挑战工业4.0,中国刚刚提到了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标准,我最近看到了中国制造标准的出现,它给出了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产品的收入周期,就是收入周期方面。那么我觉得这个产品从它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四个维度写的很好。然后从系统层面来看,他认为设备、控制、车间、公司、协同之间的层次划分也是世界公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在智能的维度上,它首先是一个系统元素,然后是系统的集成,最终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融合其信息??,最终产生新的业态。其实在这些层面,请看看中国制造的标准。这个标准我看了这么多年,看到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其实它有很好的指导意见。那么在过去的21年里,在我看来,其实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发展,如何先建立一个手工系统,然后再用计算机管理或者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也许第一步很重要。人工管理不好,计算机怎么管理好?我们团队对外进行了很多指导。事实上,大多数调查结果并不是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质量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实际上是什么?没有电脑的管理不好管理,有了电脑管理就更乱了。他会把这些错误和问题都放大,如果错了,你就相信这个系统机器人,然后直接所有的设计都错了,一直放大积累,最后有一天老板应该说你真的是不擅长这个。关注体系的建设,再来说说工业4.0的制高点。他给人们提供便利,他会走到这一步吗?我想大家在考虑适不适合我的时候一定要权衡一下。没有电脑的时候,如何打好基础,管理好网站?没有计算机,工业4.0还没有实现,但是工业4.0必须要打下这样的基础。尽快迎接工业4.0,重视信息化,包括协会的建议,我给的基本建议,一定要面对现场,把现场管理好,然后用计算机系统,事半功倍努力。问答题:在相关人才的获取和使用方面,最适合中国企业的策略是什么?答:其实这个问题我没有讲太多,因为大家讲起来可能有点神奇。一开始我们本科没有计算机专业,我自己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然后我们培训了很多初中毕业生和生产线上的工人会电脑绘图CAD、CM、增材编程。当然,这还是非常感谢用友派导师来指导我们进行手机开发。综上所述,人才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自己培养人才,请专家来教我们,自己来做。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初中女生,38岁左右。然后用友在做培训的时候,她问我他能不能学编程,我就问她,你真的要学吗?她说她真的很想学习。后来我就把她放到了学习班。学习之后,我学习了addition的编程,同时学习了网页的编程,还学习了移动开发的编程。一个38岁的初中生,可以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来学习。我真的很佩服老师和她自己的努力。说到人才获取策略,请大师来,请老师来,教我们如何让大师成为教练,让我们成为运动员。这是我们企业目前的做法。如果你有钱请专家,当然这也是可以的。问:省协之前也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口号。能否为我介绍一下江苏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答:好的,那么作为智能制造,或者叫它智能制造+的口号吧,我觉得这个口号其实是很有战略意义的。那么作为制造业本身,如何让制造智能化,或者说如何创造智能,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我们自己,我可能不太了解大家在思考的发展路径,但我个人认为,我们企业在智能制造的这种模式中,信息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第一个开始。先收集数据,再想办法控制数据。说不定就是这个模式,先看看能不能收藏吧。这可能是第一步。问:在准备工业4.0时会遇到哪些安全风险?答:工业4.0的安全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要强调的。第一个是它的操作安全问题。不能用,你要是整个系统不能用就麻烦了,还是用它安心吧。除了这种操作安全之外,还有人机安全的另一保障。如果不能在安全范围内识别机器人,它将成为凶器。那么,在过去旧机器人的工作模式下,机器人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