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不要盲目追随“工业老大”

时间:2024-05-22 18:50:20 科技赋能

冷战时期,里根政府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苏联盲目应对战争,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十年后,人们发现里根的阴谋是一场骗局。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商战中也存在。

最可怕的对手是当你把兵力和资源集中到A准备打他的时候,却发现他在B悠闲地喝着茶。

在智能穿戴领域,我认为还有一些迷雾需要澄清。

因为这个行业的方向是国外大公司引导的,所以我们本土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跟随的。

然而,一旦进入别人的发展逻辑,中国本土智能穿戴产业的方向可能会误入歧途。

比如前段时间,谷歌收购了Nest,中国家居概念股大涨,不少人高呼智能家居时代即将到来。

但从谷歌后续一系列收购的逻辑来看,谷歌的真正目的是开发大数据平台,旨在绑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

如果此时花重金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国内不少厂商也在大力发展智能穿戴产业。

主要路径有3条:一是走以三星等传统通讯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道路,是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产品;另一种是走耐克等传统体育娱乐的道路。

以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是以运动、娱乐为主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三是基于健康医疗的智能穿戴产品。

在这三种产业发展路径中,目前有不少基于通信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但此类产品似乎很难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与苹果iWatch类似,它更像是iPhone的补充,扩展了其他设备的功能,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苹果设备,并没有真正探索智能穿戴的魅力。

在我看来,如果追根溯源,智能穿戴的魅力就在于它入口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一步步接近用户、争夺接入的历史。

谁拥有了入口,就相当于在用户的私有财产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早期的微软Windows到后来的雅虎、谷歌,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和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谁离用户越近,谁就离成功越近。

智能穿戴设备的商业本质是基于需求推动大数据,与人绑定,改变我们的生活。

基于这个本质,我们首先要找到大众消费者真正的“痛点”,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在用户体验方面。

从这一点来看,基于健康保健的智能穿戴更具有商业价值。

尤其是在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三级医疗体系下“看病难”的顽症难以解决。

例如,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健康管理和监测的市场空间巨大。

纵观世界产业转型发展史,新进入者往往成为新发展周期的最大受益者。

例如,当胶片相机转变为数码相机时,达能取代了柯达;当智能手机转变为颠覆性的机械手机时,苹果和小米取代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我认为智能穿戴将取代手机成为未来世界的中心,但引领这一轮商业趋势的可能不是当前的互联网巨头。

相反,可能是专注于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创新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