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共同编译《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年)》并正式发布。
该报告旨在研判2020年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及特征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各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
为了方便亿欧读者,本文将对报告中的要点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2020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亿美元。
从2009年开始,近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7%。
可见,我国机器人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工业机器人:发展最为强劲。
用户企业正在向上游延伸。
从品类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发展最为明显。
据IFR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为13.8万台,预计年销量将突破15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美元。
到2018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93.5亿美元。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如此强劲,得益于我国生产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工业生产中使用最频繁的机器人——上下料机器人占我国机器人市场总销量的65%。
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焊接机器人占比6%。
近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在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老牌企业和创新企业联手,国产化趋势逐渐显现。
从具体应用领域来看,继汽车和电子之后,五金、卫浴、家具家电也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
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机器人在塑料、橡胶等高污染行业以及环保、食品、饮料和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关系国计民生的医药产业,将不断扩大。
从厂商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领域整体呈现出“用户企业向上游延伸”的趋势。
由于采购规模增长、企业转型等原因,机器人产业链下游重点领域的一些企业开始加快并购和研发进程,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即下游用户正在向上游延伸。
逐渐转向自供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生态圈建设加速 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的一大亮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医疗、教育需求持续旺盛,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预计将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
其中,家庭、医疗、公共服务三个场景使用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8.9亿美元、5.1亿美元、4.4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新兴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应用模式的推广。
我国在医疗、教育、烹饪等机器人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布局,终端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多模态人机交互、仿生材料与结构、模块化自重构等技术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还有一些初创公司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定位导航、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底层技术,不仅提高了差异化,也满足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使用机器人的需求。
从服务机器人厂商自身来看,存在“加速生态建设”的趋势。
由于机器人的开发过程非常复杂,涉及机械、控制、电子等诸多跨学科知识,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以机器人平台为起点,构建了集硬件、软件、网络、人工智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社区。
这使得用户无需具备复杂的硬件知识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开发机器人应用程序。
特种机器人:多点突破,无人机生态开始布局。
近年来,随着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应对地震、洪水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治安等公共安全事件,对特种机器人的需求明显,使得市场进入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
2019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7亿美元,增速23.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并且随着中国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特种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下的使用率将会大幅提升。
预计到2020年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亿美元。
得益于政策引导,我国在特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搜索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形成了系列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无人机领域,各家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生态系统,无人机应用在农业、物流、测绘等垂直行业快速蔓延。
纵观六大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根据行政区域和机器人实际发展基础,全国可分为六大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部。
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最强;珠三角、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近年来行业整体表现较为有限;中西部地区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已展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内行业最大的机器人研发生产集群,以工业机器人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凭借规模经济和精良的软硬件生产占据国内机器人市场的较大份额能力。
同时,长三角地区拥有汽车制造、电子制造、食品包装等可观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为其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土壤。
目前,长三角地区正着力于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相应的市场布局,从而为整个机器人市场提供动力。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为代表。
珠三角制造业相对集中,电子制造、食品包装、陶瓷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成为我国劳动力投入最集中的地区。
这为“机器换人”提供了充足的应用市场。
但在人才建设方面,珠三角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京津冀地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突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快速发展、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基本格局。
其中,北京重点布局智能机器人,天津重点生产机器人整机及配套零部件,河北在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结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良好,但区域产业发展错位,竞争与后发优势并存。
随着应用场景逐渐向新兴领域拓展,多元化的应用也催生了一些市场“小巨人”公司的出现。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围绕系统集成的价格竞争普遍、自主品牌发展面临性价比和资金等挑战供应、工业机器人重研发轻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