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虚拟运营商的新出路,但牌照将不再是护城河的竞争场景。今年年初,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拟实现虚拟运营商正式商用。此前,试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因此,除了转售语音、流量等传统业务,不少虚拟运营商也开始涉足物联网业务。在移动转售正式商用前夕,物联网作为虚拟运营商的新风口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笔者看来,物联网时代“虚拟运营商”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除了那些拿到移动转售牌照的虚拟运营商,未来还会有大量的公司以各种方式从事类似的业务。许可壁垒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会逐渐减少。移动转售牌照企业积极拥抱物联网近年来参与试点的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是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购买移动通信业务,再包装成自有品牌销售给最终用户。这些虚拟运营商不建设自己的无线网络、核心网、传输网等基础设施,但有自己的客户服务系统,大部分还拥有业务管理平台和业务支撑系统,如计费、业务账户等。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京东通讯、阿里通讯、蜗牛移动、远特通讯等,他们为大众提供自己品牌的手机SIM卡,承载类似于三大运营商的语音、短信、数据服务,但在产品设计上,服务会在各个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对基础运营商的限制,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基础运营商资费不断下降,虚拟运营商的转售业务有些困难。例如,基础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各种“王者卡”,大大降低了流量资费。这使得批发基础运营商数据业务的虚拟运营商失去了价格优势。如果没有其他创新,他们将面临生存困难。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出路。据多家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下半年,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虚拟运营商涉足物联网业务。获得移动转售牌照的企业,如北微通信,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物联网业务,通过物联网扭转了单一移动转售业务经营困难的局面。详细分析这些进入物联网的虚拟运营商可以发现,他们的业务范围从基础的物联网流量卡到连接管理平台,从物联网终端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根据参与程度。可以分为三类:1.围绕物联网卡的连接业务:一些虚拟运营商遵循移动转售业务的模式,主要围绕物联网卡开展相关的物联网业务。它们为用户提供多个运营商和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卡,并提供连接管理平台来管理这些物联网卡。例如,北纬通信发布“蜂巢物联网”品牌,整合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卡资源,为客户提供三大运营商各种规格的物联网卡,给客户多种灵活的流量选择,以及提供智能物联网卡连接管理平台,可以进行Sim卡管理、流量池、短信提醒、计费信息和定制服务等。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传统移动转售的延续,只提供连接服务,其收入来自物联网卡流量和平台服务。2、连接服务+终端产品:部分虚拟运营商除了提供基础物联网卡和连接管理平台外,还可以依托自身产业链资源优势,推出各类物联网终端产品。虚拟经营者来源广泛,包括电商、制造、医疗、游戏、服装、旅游、线下渠道等行业。在通信连接的基础上,他们的行业终端是他们进入物联网入口的首选。例如,小米手机互动了小米生态链中海量智能硬件的优势,物联网卡发行量已达1000万张,成为虚拟运营商中物联网卡数量最多的厂商;除了卡片和管理平台,还与高通合作推出基于NB-IoT/eMTC的追踪设备、基于LTE的智能手表、车机设备等。3、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些虚拟运营商引入了更丰富的服务。虽然手机用户主要提供语音和流量服务,但在物联网领域,除了连接和终端,物联网用户还可以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转型为物联网综合服务商。例如,联想通信作为虚拟运营商,近年来不断拓展连接资源、云平台资源、增值服务资源。模组、开发板、多行业方案集成等,目前能够提供“云、管、端软硬件一体化”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仓储、零售等行业提供服务。从基础连接到端到端解决方案,虚拟运营商一直在探索超越传统移动转售的新模式。在不远的将来,虚拟运营商正式牌照发布后,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至少在物联网领域官方牌照的放开不会带来明显优势。“牌照”优势不明显,物联网虚拟运营商准入门槛较低从基础通信业务来看,除三大运营商外,物联网虚拟运营商获得牌照的还有40多家。试点项目有一定的价值,因为语音、流量等基础通信业务是人与人通信的直接产物。只有获得许可的企业才能经营此类产品。向其他企业发放虚拟运营商牌照会形成一定的准入壁垒。自有品牌SIM卡和套餐,自建运营计费系统,是传统移动通信的核心要素。然而,面对物联网用户的需求,这些方面已经不再是核心要素,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或规避牌照形成的壁垒。号码段作为移动通信的重要屏障,是每个用户人与人通信的唯一标识,便于记忆和管理。但是,对于物联网设备来说,设备的标识并不一定需要用代码来表示。网民对号码段没有太大偏好;三大运营商对物联网卡资源也非常开放,物联网卡流量资费也比较灵活。有应用或渠道的厂商或个人可以轻松获得物联网卡。虽然虚拟运营商可以通过获得牌照,形成专有号码段和自有品牌物联网卡,但这只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未来大量的物联网终端将是低功耗、低数据流量的设备。坚持牌照和自有品牌IoT卡形成的号码段,将形成低价值的流量管道商业模式,在物联网时代不构成任何壁垒。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平台技术的发展,企业搭建设备管理和计费系统并不困难。所有基础运营商都建立了自己的连接管理平台,为其他企业提供自建平台。越来越多的接口和技术支持。想象一个服务提供商为大量用户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其中通信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从三大运营商采购大量物联网卡,购买运营商的部分技术能力和接口,自建或使用第三方连接管理平台对这些卡进行管理,形成有效的连接解决方??案,和其他硬件、软件、平台产品打包在一起,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对于用户来说,只需要关心最终方案的可行性即可。当通信网络同构时,他们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使用的是哪个运营商的网络。这时候,厂商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手机转卖”的角色。可以说也是虚拟运营商,只是没有自己品牌的物联网卡和号段。由于价值链的变化,受许可证保护的连接服务不能构成物联网服务的障碍。相反,如果连接服务能够与上下游产业链互动,推动具体应用落地,则更有价值。面向未来物联网业务的发展,能够提供连接服务的“虚拟运营商”将仅限于那少数获得牌照的企业,“虚拟运营商”的外延将更加广泛。例如,某机械设备行业的物联网平台厂商可以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连接服务。渠道),并可以打包提供给用户自带的物联网平台。由于通信和平台是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常见组成部分,第三方平台供应商可能会将其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到连接服务。如果这种模式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未来各行各业的大型物联网服务提供商都可能成为类似的“虚拟运营商”,连接服务只是其业务的一部分。当然,提供连接服务肯定会受到一些监管政策的限制,但从电信法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分析,此类厂商不需要申请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相对容易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即可。虽然提供连接的业务内容比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厂商要少,但不妨碍他们提供转售业务的本质。因此,物联网时代会出现大量的“虚拟运营商”。物联网确实是虚拟运营商未来新业务的出路,但仅仅提供物联网连接服务并不是一个好的出路,官方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也无法在未来建立护城河。对于这些厂商的物联网市场,虚拟运营商面临的竞争不仅是三大运营商和获得牌照的数十家企业,还有物联网领域的各类服务商。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不断探索物联网的价值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