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底,宣布“AllinAIoT”的小米在公布2019年全年业绩时,提到其AIoT平台接入的设备数量(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不断攀升,截至2019年底已接入用户2.35亿,同比增长55.6%。它是全球领先的消费级物联网智能物联网平台之一。稍早的2月份,IDC发布了一份报告《中国公有云物联网平台2019年厂商评估》,指出阿里云打造了中国最大的物联网平台。此前,阿里巴巴也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旗下天猫精灵AI联盟可接入的AIoT设备数量达到2.35亿台,成为当时最大的物联网生态开放平台。虽然在统计方法和统计时间上有差异,但同样是2.35亿,这不仅表达了龙头企业物联网平台的阶段性成果,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物联网平台之路。必须是正确的,值得继续。但是到达理想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一、物联网平台现状2014年前后,物联网平台开始大规模普及。不少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很多融资进来,很多团队都在那个时期,逐渐扩充到一两百多人。后来,随着媒体和资本的冷静,物联网平台度过了过度期望的高峰期,来到了目前被称为“泡沫低谷”的阶段,成功的、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将在这个阶段诞生。商业模式,整个阶段估计需要5-10年。Gartner物联网技术成熟度曲线,2019年7月图片来自Gartner当前,IaaS市场逐渐成熟,公有云厂商逐渐从云平台向物联网平台渗透;一些物联网平台企业也因势利导,将单一的连接管理平台发展成为更高层次的业务赋能平台。不同属性和品类的平台厂商开始强调自身的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体验深度,与生态伙伴合作,分配各自的行业定位。综合种种原因,物联网平台相对于产业链其他环节确实有些“扁平化”,但并不是一潭死水。这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企业数量来看,尤其是近年来,工业、园区、公用事业对智能化的需求明显增加。许多公司已经开始构建物联网平台,以提高项目交付效率为目标。参考全球知名研究机构IoTAnalytics最新的平台市场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物联网平台数量为620个,与2017年的450个相比仍有较大增长。从企业规模来看,不断有大中型企业将物联网平台作为物联网转型的主要战略支撑,包括PTC、Arm、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OPPO、海尔等等。这是因为物联网平台可以集中管理分散、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使企业在向服务转型和发展新的业务板块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支持这些企业在物联网领域的投资。在产品能力上,经过多年的演进,物联网平台厂商已经分化为通用平台和垂直深度平台两条路径。通用平台也将选择优先场景进行投资,垂直平台将逐步覆盖物联网平台、业务中台、数据运营、SaaS服务、生态链建设等一整套业务领域,不再依赖简单的前期销售以平台的形式运作。当然,回避缺点只谈优点是耍流氓。虽然从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产品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物联网平台积极的一面,但摆在其面前的几大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设备接入难、平台标准化程度不够、缺乏行业标准。价值不明确、项目存在子系统影响平台对接效果、项目整体体系结构缺乏一致性、项目垫付资金等。受以上问题的影响,物联网的进展物联网平台推动智能设备大规模部署的效果不如预期。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很多项目都处于小批量中试阶段,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水平。图片来自IoTMedia2.物联网平台典型商业模式物联网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业界常被称为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应用开发、数据分析等。这意味着物联网平台是一种提供丰富功能组合的商业软件产品,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或者说是一种服务。根据企业出身的不同,业界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三种主流的物联网平台商业模式。方式一:按基础资源使用量收费。这类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按照设备连接数、设备连接时长、消息量、消息流量收费,属于设备接入层带来的收入;2.)在完成设备接入的基础上,向客户收取云服务、人工智能、安全服务等增值产品的消费费用。大多数通用物联网平台都采用这种模式。由于他们大多是云服务商,物联网平台是企业扩大云产品使用范围、拓展连接场景的一种手段。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加云的消耗。.因此,参考业界成熟的公有云收费模式,本案的物联网平台收费相对规范、开放。标准可以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找到。典型厂商:阿里云、华为云、MicrosoftAzureIoTPlatform、腾讯云、QingCloud等。模式二:平台和软件产品授权收费采用该模式的企业以打造品牌平台产品为目标,往往针对客户进行定制化开发在自己的标准化平台上运行。他们通常特别擅长一种或几种应用场景。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根据业务需求和工作量评估开发成本,一次性向客户销售平台产品;2)提供定制化平台后,与客户一起运营,然后共同参与运营,比如按设备点数,按每次接入固定费用等。另外,咨询服务往往也是其中之一平台厂商对外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途径。典型厂商:PTCThingWorx、ArmPelion、Daresoft等。方式三:以软件+硬件方案的形式收费。在从事物联网平台建设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硬件企业。他们认识到物联网平台的价值,但仍然认为他们需要依靠传统硬件业务来支持该平台。因此,它并不单纯依靠平台获取收入,而是以软件+硬件一体化的模式提供解决方案。另一部分软件企业长期在硬件层发展生态合作伙伴,并提前完成了硬件对接测试。虽然他们也选择以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服务,但平台是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来看,该类模式下的营收由三部分组成:1)硬件成本,除公司可能有某种自有硬件产品外,其他硬件均来自对接测试过的其他厂商产品提前;2)基础平台的费用等同于软件的授权;3)对接费用。许多物联网项目并不是直接连接事物的理想方式,而是需要平台连接许多现有的第三方系统。这时,企业往往会根据系统的开放程度、协议的标准化程度、需要连接的点数来进行评估。具体报价以需要投入的研发费用作为参考。典型厂商:机智云、云知易、研华WISE-PaaS、特斯联等。3.物联网平台什么时候盈利?物联传媒此前的市场调研显示,业内一些典型的物联网平台创业公司2019年营收规模普遍在千万级别,但强调平台尚未实现。真实的市场价值。这是因为,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感知层最先感受到收入的明显增长,包括传感器技术成熟后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出货量的持续增长通信模块规模,而平台层是由于对物联网市场的影响。用户需求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点感受更深,相对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大量设备没有联网,没有接入平台系统。平台接入设备后,数据分析和业务使能还有很大空间。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价值。所以这段时间,先活好是很重要的。平台企业也有一套规范的生存准则,比如深耕细分行业、打造标杆案例、选择性进入新的增量市场、发展行业生态伙伴等。正如毛泽东的诗句:抱怨多了,不心碎;数百家从事物联网平台的企业,虽然暂时并不光明,但面向未来,他们看到的是物联网平台将成为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关键桥梁,并成为大规模、低成本、易用的软件基础设施,想必也会更有底气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