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圆桌讨论!可穿戴设备有没有用?

时间:2024-05-22 19:32:23 科技赋能

11月22日下午,由中国移动研究院主办的Mobile LABS Infinity论坛“可穿戴设备专场”在北京3W咖啡厅正式举行。

来自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行业领袖、知名企业、科技媒体和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Wearable Kit Beyond & Beyond!”的主题,进行最深入、最尖锐的主题分享和思想碰撞,并进行探讨一起了解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蚁视科技联合创始人聂景舟、智能眼镜产业联盟市场战略部部长李传庆、72bian智能硬件平台创始人范俊飞、负责人周超尘中关村在线智能穿戴频道主播与虎秀网创始人李敏共同就“可穿戴设备:有用还是有用?”这一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以下为现场速记: 李敏(主持人):谢谢大家!我觉得今天台上的大家都很有代表性。

他们包括科研院所院长、产业联盟、媒体同仁、企业家。

所以大家带来的想法一定是多角度的。

开始之前,请从未上台的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你用过可穿戴设备吗?哪一个让你感觉最好,哪一个让你感觉最差。

范俊飞:我们是72bian平台的创始人。

我们是可穿戴设备粉丝营销的一站式平台。

其实今天讨论的话题非常深刻,包括产业链的整合、体验的整合、销售的整合等。

我们认为可穿戴设备现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我希望在未来两三年内,我认为它会成长为一个价值超过100亿的市场。

,也是一个影响未来科技的行业。

李敏(主持人):说说你用过的最好的和最差的。

范俊飞:Jawbone产品的功能非常好。

佩戴起来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高品质的产品需要体现。

下一阶段是智能硬件面临的机会。

我使用Jawbone已经很长时间了,它的数据和行为管理都相当不错。

李敏(主持人):最糟糕的是什么?范俊飞:我们先不说产品不好。

数据不够准确,不能连续佩戴。

李敏(主持人):为了行业进步,我们不妨坦白一些。

或者黄院长。

黄晓庆: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

如果你是平台人,你会更担心。

如果你太诚实,你很容易就会被赶出去。

我认为谷歌眼镜的期望最高,看起来最酷,但也是最令人失望的。

我们的研究所要求他们在谷歌眼镜问世后的第一周内购买两副。

后来我自己也买了一个。

我想用它做很多事情,但最后我觉得它的屏幕确实太小了。

我原本以为这会非常打扰。

我什么都能看。

突然,上面开始出现文字。

AR太棒了。

大家都记得那部老机器人电影《终结者》,第一集。

施瓦辛格跳到地上,一扫地球上有多少哺乳动物、多少种类。

我就是这么想的。

聂景洲:如果不说最好的产品是我们的,我们先来说可穿戴设备。

一是被提及较多的手环、手表,二是眼镜、头盔等产品。

我觉得手环和手表与大家的生活更相关,但是眼镜和头盔目前还不是很流行。

其中一些在购买几天后就无法使用。

手环、手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触手可及,但头盔、眼镜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让它们的内容更好、兼容性更好。

李敏(主持人):给产品命名是不是不太合适?您从未使用过其中任何一个吗?聂景洲:我们公司有很多类似的产品,公司的展架上都摆满了类似的东西,但我在这里说的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我们说话。

兼容性非常重要,对于大家继续使用也很重要。

李敏(主持人):好的,李部长。

李传庆:继续刚才黄院长提到的谷歌眼镜,黄院长说得对。

Google Glass是一款大家都寄予厚望却又非常失望的产品。

但我必须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本身我认为是需要调整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谈论的所有产品不应该指该产品本身的硬件,我们应该看看该产品背后的生态系统。

一件硬件绝对不是看它的硬件产生的用户体验好坏,而是看它背后的用户体验好坏。

强大的云是否有好的内容和强大的生态系统可以支撑其产生价值?在眼镜领域,Google Glass的外观足够炫酷,至少从极客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但它的体验好不好,取决于谷歌眼镜根本不适应中国本土情况。

无论如何需要规避,它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在中国只能沦为一个玩具,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今天我带来了两款智能眼镜产品。

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硬件本身,而在于它的很多AR和翻译功能、手势识别、语音识别,可以解决很多以前很麻烦的问题。

眨眼间,只需说话即可拍摄照片和视频。

昨天我有一个朋友刚从台湾回来。

他告诉我,他带着谷歌眼镜去那里,因为它很有效。

他说这太棒了。

他无法想象这里这么糟糕的事情在台湾怎么会这么好?因为那里可以使用Google Glass的一些功能。

他双手拖着行李,我住的小民宿很漂亮,所以很容易记录。

李敏(主持人):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有用没用,所以我们要回到用户的亲身体验。

生态只是支持这种体验的一件事。

李传庆:我再说一句,因为今天的会场是中国移动的会场,所以我必须说运营商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为什么我今天放DOCOMO视频给大家看呢?因为这是移动领域,我认为其他运营商所做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他们能占领这么大的市场,那我们还等什么呢?快点做吧!周超尘:从我的实际经验来看,确实需要分类,因为不同的类型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眼镜,我觉得不值得推荐。

价格一万多元,非常低。

李传庆:我今天带来的两款机型都在万元以内,体验比Google Glass好很多。

周超辰:对于智能手环来说,因为价格比较低,所以大家接受度比较高。

我一直只推荐三星GearFit,但我要批评GearFit的是它只支持自己的平台,相当于堵了一堵墙。

另外,我刚才讲的续航问题,4块钱一块电池的成本解决了我4个月的充电问题。

最糟糕的是,国产的几款车型,数据同步总是失败。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李敏(主持人):小米?周朝辰:小米确实做得很好,但他的问题是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这是他的错。

李敏(主持人):经过刚才大家的回忆和发言,因为今天主办方给我的这个题目不好,没有用,所以同意这个判断的嘉宾可以举手!李传庆:现阶段它不仅好看但没用,但我们要努力让它既好看又有用。

李敏(主持人):黄院长为什么不举手?黄晓庆:我已经穿Nike+四五年了,现在还在穿。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它还是很受欢迎、很有用的。

李敏(主持人):为什么耐克和其他可穿戴设备差距这么大?是什么支撑它有这样的经历?黄晓庆:对我来说,可穿戴设备必须要有很长的待机时间。

这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所以,我现在不想佩戴需要经常充电的设备。

第二,我非常同意周老师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有显示屏。

没有显示屏的,比如小米手环。

当我看到小米手环的广告时,我觉得我不会使用这个设备,尽管它是给屌丝用的。

我觉得屌丝玩几天就玩不了了,因为没有显示屏有问题。

第三,如果能够真正得到医学认证,无论是心率、血压还是其他任何医学认可的功能,都必须经过认证。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我刚才提到有一个心率计,但是它一点也不准确。

我测试了60次,然后又变了。

这个人根本就没有锻炼过。

如果不准确,就会出事,如果有人被杀,这款可穿戴设备的声誉就会名誉扫地。

,所以必须有认证。

如果没有认证,任何人都不会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控。

李敏(主持人):我刚才提到了这些。

我认为大多数国产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

大家应该回去反思一下。

刚才范俊飞也举手了,但是你们公司推广这些可穿戴设备。

范俊飞:中期视角和中期应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中期视角是基础,下一步是中期应用。

我们认为可穿戴设备属于消费级产品,不需要医疗等行业更深层次的认证。

它们应该是更贴近人们生活的产品。

比如,有人喜欢小米手环,有人喜欢Jawbone或者Nike+。

目前的功能点可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中档手表是基础。

首先是能穿,然后再考虑一些功能和作用。

需求点。

李敏(主持人):为什么我觉得这有点违背创业的逻辑,因为创业必须抓住用户的刚性需求,比如这个、那个。

范俊飞:是的,我们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李敏(主持人):那我们做什么呢?范俊飞:首先它可以通过穿来表达一种态度或者风格。

观众:假装也是必要的。

范俊飞:是的。

李敏(主持人):管建慈就是装腔作势。

大家终于找到了。

这是一个痛点。

现在关于可穿戴设备的讨论很热,但是广大用户还没有兴奋起来,包括今天举办这个论坛。

可穿戴设备行业或这些产品的初衷是什么?除了我们今天讨论的痛点之外,还有哪些痛点呢?这个行业的爆发点应该从哪里开始?周超辰:初衷其实很简单。

当智能手机遇到瓶颈时,就需要想出好的卖点来延长智能手机损失的利润。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事情。

现在大家都在讲智能手机的红海,从PC到电脑,从电脑到手机,然后手机的下一个增长点一定要早出来,而且一定是和人有关的,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各方面的寿命,都成了一个噱头或者卖点。

当然,这些不仅仅是噱头,也有可能实现。

因此,可穿戴设备是智能手机的下一个延伸。

李敏(主持人):是不是给自己找点事做?周朝辰:我觉得是有一点。

范俊飞:智能手机也是最基本、最普及的智能硬件。

不能说他们有事可做。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都用手机?它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的。

通讯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

然后就逐渐可以上网、社交了。

我认为未来的智能硬件应该满足现在手机不满足的功能。

它应该是通信基本功能的延伸。

,这是我的看法,不能说是自找麻烦。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好:智慧化我们的生活。

李传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当然我的观点可能有偏见。

我个人认为,解放双手是所有可穿戴设备必须面对的刚性需求和人类需求。

坦白说,人类的手应该握不住这个东西。

这就是史蒂夫·乔布斯教给我们的。

他的死也该过去了,我们的双手也该解放了。

我们正在与许多大品牌合作生产一些未来的产品。

我可以透露一下,现在北京的雾霾非常严重,是吗?我们的模块非常小。

你能想象把空气净化器直接做成项链,直接戴在脖子上吗?它可以检测身体的状态,然后释放精油。

未来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产品,统称为可穿戴设备。

为什么说现在可穿戴设备没用了?因为目前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这里有创业者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话,手表、手环有这个机会,但是眼镜一定不能做成消费品。

至少联想做出了C1,针对的是屌丝和极客市场。

当我们从消费群体中分得一块蛋糕并且足够大时,我们可以再做一次。

智能眼镜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你可以想象,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PDA的移动电话。

现在智能眼镜已经到了这个阶段。

未来的某一天,它们将会被大家所普及。

但现在,我很抱歉,专注并解决一个小问题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生意很大,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李敏(主持人):解放双手是个好主意。

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关于扮装的关键词,我觉得现在可穿戴设备应该做的就是:帮你装扮、飞翔。

聂景洲: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一直没有推广?我们头盔的技术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研发内容在里面,产业链也到了这个阶段。

虽然里面有全高清P屏,但看起来还是有点看不清楚。

所以,如果产业链带动屏幕,相信可穿戴设备的效能会越来越好。

所以,初衷是从技术入手。

黄晓庆:正如我在开篇演讲中所说,科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是《星际迷航》科幻小说系列的粉丝。

我们知道,《星际迷航》的成员可以携带三种设备:一种是便携式电脑终端,可以扫描,还可以检测所面对的是哪个星球的生命形式。

另一种设备相当于我们今天拥有的手机。

你可以与它交谈并将外星人的语言翻译成他能理解的语言。

另一个装置用于定位。

作为人类来说,如果这三个迫切的需求能够得到解决,我们将拥有一个新的可穿戴设备市场。

想了想,第一个设备很可能是眼镜,它可以增强我们的任何显示功能。

第二个设备,手环将帮助我们定位和通信。

该设备也将与智能手机密不可分。

第三个设备必须与健康相关。

如果我们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可穿戴设备,我认为最有可能成功的是类似于手表的可穿戴设备。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觉得大家最容易向人炫耀的就是手上、耳朵上的首饰。

然而,现在有一个明显的机会将那些基本上无用的石头和传统机械齿轮转化为更有用的电子设备。

它们也可能很自命不凡,而且非常昂贵。

我不同意79元,甚至7900、79000,但酷的有市场。

董春涛:现在所有的可穿戴产品基本上都有好坏之分,没有一个是有用的。

我们很多功能都是基于幻想,所以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上游。

因此,三星在南部非洲的生产线投资了1亿。

我希望能够实现14纳米线。

一旦成功,将开启真正的可穿戴行业。

所谓的电池寿命、集成度,一切都会在这个上游,因为不是一切都可以是科幻的。

项立刚:我想补充一点,这非常重要。

我戴了一块耐克手表。

我的妻子告诉我我想要一个孩子,也推荐我使用这个设备。

我发现佩戴耐克手表可以记录运动量。

跑了十个月后,又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李敏(主持人):黄院长说主导方向之一是手腕。

我想请其他几位嘉宾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如何突破目前无用武之地的现状?周朝辰:刚才黄院长提到电影中的一些人类幻想已经实现了。

电影中的科幻场景非常前卫,可能比人类早很多年。

声音非常重要,无论是手环还是手表。

如果我对它说一句话,它可以帮助我做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下一个突破方向是如何让语音服务于我们的可穿戴设备。

这是下一个突破。

范俊飞:语音和触摸都是入门级的交互方式。

我同意黄院长的说法。

第一个爆发式增长在于把东西从手上拿到手腕上,因为手腕是人们愿意展示的地方。

我们现在佩戴珠宝,但将来我们将佩戴更昂贵、更做作的电子设备。

李传庆:无论是手环还是手表,我想大家还是要认同,人的双手应该解放出来去做其他事情。

接下来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所有可穿戴设备,我们想要的是那些自然的,让它为我做事,你也可以为我做事,让它打电话给我的妻子,就打电话给我的妻子。

聂景洲:戴眼镜的人很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信息都是通过眼睛接受的。

所以,智能眼镜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因为更多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输入给人们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相当可预见的未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眼动识别进行社交,眼动输入输出数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黄晓庆:首先,我很希望有人能发明一项技术,我觉得应该不会太难。

它可以在正常运动时利用体能发电,就像内部装有飞轮的自动手表一样。

在此基础上,它产生的电力足够我的手环设备使用,所以很明显,瓶颈就是这个发电设备。

如果你是学无线电或者电工的,我想这应该不难。

可以弄清楚如何去做。

我认为让手环等设备不再需要充电是首要目标。

其次,它需要非常准确并经过医学验证。

它至少可以测量心率、心电图,如果还有血糖,那就更好了,这是一个戴在手腕上的检测器。

我认为这两个是目前可穿戴设备的障碍,一旦克服它们就可以戴在每个人的手腕上。

观众:我想补充一点,听了刚才几位专家发表的观点,以及我个人的感受,我觉得可穿戴设备现在走的路可能有点歪。

穿戴,现在讲的最多的是穿戴,但其实我觉得穿戴是核心,穿戴才会带来可穿戴设备真正的爆发。

每天出门你可能会忘记穿袜子,但你永远不会忘记带手机。

但每天早上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穿衣服,所以解决穿着问题才是真正的可穿戴设备,这是最重要的。

周超尘:为什么现在可穿戴设备普及速度慢了?人类仍然非常重视个人隐私。

戴在身上的所有信息它都知道,包括谷歌眼镜。

隐私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解决隐私问题也非常重要。

聂景舟:关于隐私问题,我觉得应该等行业发展起来之后再考虑隐私问题。

如果提前考虑隐私问题,行业就无法发展。

说到穿穿,我们也认为穿衣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以后我们不仅会穿,还会穿。

我们希望从这两个方面去推动。

李敏(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圆桌会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