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在最近的小米年会上,除了发布了旗下首款4G手机小米4外,小米还发布了旗下首款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售价为79元。
小米手环的主要功能包括检查运动量、监测睡眠质量、智能闹钟唤醒等。
它采用铝合金表面,采用激光微穿孔,有多种颜色和材质可供选择。
小米手环配备低功耗蓝牙芯片和加速度传感器,可拥有长达30天的待机时间。
此外,它支持IP67级别,防水防尘,日常生活甚至洗澡都不需要摘下来。
79元?智能产品真的可以这么便宜吗?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智能手环来看,国外大品牌的价格普遍在100元左右,国内品牌的价格也有100元左右。
一向以价格战扰乱市场的小米此次推出了售价79元的智能手环,无疑将对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让智能手环这个原本“高端”的产品产品,看起来“低”。
尤其是今天,小米宣布在小米酷玩帮上开放小米手环公测申请。
试用价格仅需1元,共有1个测试名额。
虽然只是针对VIP以及小米社区账号积分100以上的用户,但这个消息却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赚足够钱让人们大吃一惊的噱头。
小米的价格杀刀是否意味着可穿戴市场的价格战模式已经开始?可穿戴市场价格战背后的思考 小米手环发布三天后,一些厂商就已经开始降价:攻壳机动队公布了旗下最新智能手环Bong II的售价——99元。
小米手环就像一条鲶鱼,扰乱了手环市场。
它的价格无疑给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的智能手环市场投下了一颗炸弹。
接下来发生什么?事实上,价格战一直是小米赢得市场份额的利器。
早在几年前,小米就曾利用低价优势在智能手机领域颠覆国产手机,赢得了众多粉丝和市场份额。
近日,小米再次宣布将发布智能插座,希望能在智能家居市场分得一杯羹。
这里,可以猜测,这款智能插座很可能会以低价赢得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的进入确实开启了可穿戴市场的价格战模式!小米手环的发布,导致不少智能手环产品降价。
降价潮背后的症结何在?从市场调研来看,高昂的价格是很多可穿戴设备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
此外,可穿戴设备主要侧重于健康监测、运动等功能。
这些功能目前在国内需求并不高,仍处于“附加功能”需求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其高昂的价格就成为了消费者驻足的重要原因。
如果价格高、质量高,自然就会有大量的购买者。
但如果市场上高价和低价的东西在功能和外观上没有区别,有多少人会淡定地购买高价产品呢?也许这就是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尴尬!技术、功能和用途缺乏差异化是低价产品快速占领市场的根本原因。
可穿戴设备一直是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来想要涉足的领域,因为它不仅可以与手机联动、共享数据,还可以监测人们的身体状况、睡眠质量等诸多人性化功能,对我们的生活和感知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再加上便携性,预计在未来,它很可能会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的必备产品。
然而,可穿戴设备在某一领域的计算功能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也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管理改变日常习惯。
但重要的是单一领域的计算数据过于单一、过于分散。
,必须依赖手机或者PC导出数据,这也是被放弃的主要原因。
开发可穿戴设备不如把手机做大做强。
智能可穿戴设备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离不开数据的统一采集和管理。
在这个信息链中,最关键的就是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控制中心。
如果智能手机能够整合所有可穿戴设备的数据计算功能,那么可穿戴设备就没有市场了。
智能手机终端将成为硬件厂商竞争的关键。
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比,智能手机最容易被用户接受。
事实上,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发挥手环的功能,比如每天消耗的卡路里、行走的步数、晚上的睡眠质量等。
至于所谓的户外运动拍照功能,智能手机也有一席之地。
。
苹果也看到了这种变化趋势。
最近经常有报道称,苹果将在 iOS 8 中构建一款可以监测健康状况的 Healthbook 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将用于收集可穿戴设备测量的数据。
这不仅可以让用户在统一的平台上共享数据,还可以利用谷歌和苹果在大数据方面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数据。
苹果正试图通过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直接与手机捆绑来引爆“手腕”市场的最后机会。
而国内手机厂商则更加简约,将智能穿戴设备的更多功能融入到手机中,将复杂化繁为简,达到整合资源、带来更多便利的目的。
位于上海的手机厂商青城移动清楚地看到了如今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终端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一款完全防护的“户外手机”,可用于各种场合。
运动的。
数据收集集成到手机中。
除了手环的一些必备功能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实现包括气压、海拔高度等自然气候数据的采集。
不仅满足户外爱好者采集户外数据和自身数据,还可以更直接地在手机上显示,真正实现了便捷功能、实用性和速度的高度统一。
不仅如此,这款户外手机的户外拍照能力与GoPro不相上下,其超高清运动摄影足以让户外爱好者捕捉运动瞬间。
“未来可穿戴设备品牌的集中度不会很高,不可能由一家公司独大。
这是因为户外领域可穿戴设备的多样性。
未来,你不需要携带大量的可穿戴设备去户外锻炼是不方便也不现实的,这才是用户最需要的。
在户外,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抢占特定市场,准确定位我们的目标用户群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