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如何筑起更坚固的个人信息“安全堤防”

时间:2023-03-16 20:08:32 科技观察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某些场景下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风险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一些APP声称可以通过看视频、玩游戏甚至走路赚钱,但用户提现难度更大,容易泄露个人信息;新型违法应用的图标是透明的,没有名字,在手机屏幕上非常隐蔽,不仅推送广告,还会收集和倒卖用户隐私信息;一些回收商在处理废旧手机、平板电脑时,非法还原原主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报道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话题受到关注,恰恰说明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容小觑。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从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到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遏制数据乱用,再到要求相关企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双清单”。.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工作成效显着。去年11月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上了一把法律“安全锁”。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涵盖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在技术演进和网络应用迭代的今天,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角度,人们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多样的信息使用场景。相应地,非法收集、窃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和手段也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这些都增加了监管难度,给监管治理带来挑战。仔细推演,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前期未经同意擅自收集用户信息,或过度维权,越界收集;后期信息处理不当,甚至出售信息牟利。这启示我们,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思考,要狠抓信息收集、存储、共享、公开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链条管理。筑牢信息安全边界,需要凝聚力,相关部门、行业、平台、用户要齐心协力。对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治理,及时惩处。对企业和平台而言,收集和处理用户信息要坚持“合法、正当、必要”和“最低限度”的原则,加强自查自律,恪守法律红线。作为用户,您也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多措并举、长期努力,才能织就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将信息泄露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个人信息保护任重而道远,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例如,北京市场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规范》,要求回收经营者在回收废旧手机等涉及个人隐私的电子产品时,清理用户个人信息,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客户相关信息.再如,深圳发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对“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杀熟”大数据、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APP进行重罚。这些尝试和努力,有利于在新形势下破解难题、攻坚克难,值得借鉴。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全社会的信息安全。四十九《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人们只有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筑牢个人信息安全大坝,才能安心畅游多彩的数字世界,也才能为互联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