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行业的变化显而易见。
道路上有大量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高,具有消费者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它们与传统汽车的中控平台不同。
它们更加智能,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卖点。
智能化的背后,其实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自动驾驶(最终发展为无人驾驶)。
对于新事物,公众一开始难免会持怀疑态度。
驭势科技CEO吴甘沙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美国刚刚做了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公众不接受自动驾驶。
”虽然如此,在新能源和自动驾驶两大浪潮的冲击下,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资本开始流向蔚来、拜腾、奇点等新造车厂商。
作为行业标杆,特斯拉的价值从未被金融机构抹黑、股价飘忽不定。
市场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说明——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融合是汽车产品的未来形态,自动驾驶的未来大有可为。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的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多位业内人士在刚刚结束的CAIS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理解自动驾驶的五个维度 自动驾驶模型车被提出已经近十年了。
近十年来,整个行业逐渐从原来的理念回归正常轨道,脱离了原来的野性、无拘无束,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开始有了边界。
技术、政策、成本、基础设施和社会接受度形成了这样的“边界”,并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
延庆科技CEO朱继智对此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把行业所涉及的各个部分分解开来,都有其不同的环节。
每个阶段,每个人的痛点都不同。
这不一样。
”图片|眼景科技CEO朱继智,传感器、ADAS、基础设施等细分行业,造车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会影响未来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
比如眼晶科技主攻的前端影像引擎芯片技术,就是智能化发展释放出来的一个细分领域,也是一个短板。
朱继之解释道,“目前国内图像处理领域,前端成像能力是一个短板。
也就是说,大脑再强大,但是眼睛不好,对于后端来说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目前主要是通过提升“眼睛”的能力,在汽车行业,我们近三年潜在客户将超过国内。
当然,除了技术发展变革带来的诸多限制外,政策不完善、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战线长、社会接受度低等都是限制自动驾驶发展的因素。
吴甘沙分析道,“从政策上看,美国、德国目前动作比较快,但都是为了测试目的,远远不够;还有,与之前几百万的成本相比,我们现在有了一辆汽车一辆车的成本可以降低到低至2万到30万元,但仍然很高,无法满足大规模商用的需求,在高精度地图、5G、城市建设方面。
转型、自动驾驶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目前社会接受度不高,这些都是障碍。
”图片|驭势科技CEO吴甘沙,但他进一步表示,“尽管有种种限制,但从应用角度来说,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自动驾驶已经渗透到了行业中。
”某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