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汉能上半年业绩飙升,水下已有计划

时间:2024-05-22 18:25:10 科技赋能

今年6月,随着业内所谓“5·31新政”的发布,国内多家光伏上市企业进入调整期。

新政直接叫停普通光伏电站,提出控制分布式光伏规模,并减少补贴。

对于长期依靠补贴生存的国内光伏企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夜间入冬。

正当业界思考如何度过寒冬时,8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发布了中报。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收入达1500万港元,同比增长约%,实现业务大幅增长。

同时,集团期内实现盈利73.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0倍。

此刻,这份颇为亮眼的中报无疑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经过这次洗礼,中国光伏产业最终将告别原来的补贴式发展模式,进入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

汉能的非典型增长模式或将成为中国光伏行业值得借鉴的典范。

纵观汉能在光伏行业的十年发展历程,其清晰的战略和坚韧的战术执行力无疑是汉能由弱变强,并成功熬过5月20日袭击等一系列变局的重要因素。

在坚持薄膜太阳能战略的那一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发文称:过去十年,如果有一个行业的光环堪比互联网,那一定是光伏;如果说有一个行业比房地产更能激发地方政府追求的热情,那一定是光伏。

这段话描述整个光伏产业的繁荣没有问题,描述光伏产业中的晶硅产业也没有问题,但对于汉能已经进入的薄膜太阳能领域来说,绝对不适合。

2007年汉能进入太阳能光伏市场时,晶硅企业占整个光伏行业的95%以上。

在公众的认知中,光伏太阳能就等于晶体硅。

尽管如此,汉能仍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

他们认为,虽然薄膜技术的生产成本较高,但该技术潜力巨大——理论上,薄膜发电的转化率可以提高到50%以上,并且具有低能耗的特点。

-发电轻便、灵活、应用广泛。

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后,汉能通过海外并购竞相获取全球最先进的薄膜技术。

直到2000年,汉能逐渐迎来了春天——薄膜技术日趋成熟,政策支持和鼓励,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汉能创始人李河君以亿元身家成功登顶“胡润全球富豪榜”,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

2019年5月20日,在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发电”股价持续上涨后,突然被多家国际对冲基金做空。

短短20分钟,其股价便断崖式下跌,逾亿港元市值瞬间蒸发。

汉能被迫申请临时紧急停牌。

这一事件让汉能面临多重质疑。

7月15日,香港证监会宣布暂停汉能薄膜发电股票的交易。

这是汉能暂停至今的开始。

伴随着停业,还出现了各种嘲讽、银行撤贷、大客户终止合作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汉能已进入近两年的休眠期。

休眠期,汉能坚持薄膜太阳能发展战略,对内进行组织架构改革,对外加快市场化进程,早日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

此外,汉能提出移动能源概念,为汽车、商用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电子产品等行业提供光伏移动能源解决方案,撬动巨大的市场需求。

如今,在汉能的努力下,万亿级的薄膜太阳能市场已经形成。

近年来,其他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

不久前,中国建材、中国神华等国有企业纷纷进军薄膜太阳能领域。

这无疑标志着薄膜太阳能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前沿技术国产化年初,汉能在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域再次刷新三项世界纪录:砷化镓单结量产组件效率达到25.1%;铜铟镓硒玻璃基全面积组件效率达到18.7%;柔性溅射法国冠军组件效率达到19.4%。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组数字的含义。

这意味着,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绝对优势。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汉能逐年先后收购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先进的薄膜太阳能公司。

公司。

但如果通过并购获得的技术不能整合并转化为真正的创新能力,那么这些技术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在这种情况下,汉能最多只能赚快钱,迟早会再次被其他企业超越。

汉能的目标是统一整合多条技术线并实现本土化。

在今年8月25日的亚布力夏季论坛峰会上,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并不低,但大多利用了中国人的低层品味。

他认为,只有创造出真正影响世界的科技产品,企业才是强大的。

在中国,创业者应该带着情感去做事,而不是想着想办法赚快钱。

但如果想做一些有情怀的事情,那绝对不容易。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全球技术并购、整合、自主研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累计投入超亿元。

每一项技术的国产化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MiaSolé柔性薄膜组件为例,其国产化的关键在于核心材料铜铟镓(CIG)靶材的国产化。

为了让员工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汉能分批派团队成员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

在CIG靶材技术国产化的关键时期,汉能遭遇5月20日的袭击,集团内部资金紧张。

负责这项任务的徐晓华还记得,管理层认真讨论了是否继续本地化,最终决定继续。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标材料国产化的要素终于具备。

今年6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首批铜铟镓靶材从MiaSolé泉州靶材工厂发货。

如今,MiaSolé已经实现了目标设备的国产化,成本是进口设备的一半,交付时间从一年多缩短到六个月,为MiaSolé技术在中国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海外技术本土化的同时,汉能也在对原有技术进行优化升级。

为此,汉能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硅谷、德国、瑞典等地建立了8个研发中心,形成了全球联动的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全球创新协作机制。

这一机制让汉能的各项技术路线屡屡刷新转化率新纪录。

8月23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大会发布了8项中国太阳能电池年度认证记录。

其中,汉能荣获砷化镓单结、砷化镓双结、铜铟镓硒、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四个类别的年度认证纪录冠军。

目前,汉能已成为薄膜发电领域的全球专利“大玩家”。

据公开资料显示,现阶段,汉能薄膜发电已在全球申请和授权专利1000余项。

优化公司架构 今年,汉能调整了公司内部架构,精简和强化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光伏产业链进行了针对性布局。

目前,汉能根据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发展,设立了不同的业务部门。

其中,上游业务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和成套生产线的研发、设计、销售和交付,以及为薄膜太阳能成套设备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和“交钥匙”解决方案。

生产线。

下游业务主要涉及分布式发电系统、移动能源应用产品的研发、设计、集成和销售以及提供相关服务。

在上游业务上,汉能抓住国家能源结构和地方经济转型机遇。

2016年与国内多个移动产业园项目签订大型设备及服务销售订单。

生产线投产后,政府每年都会引导辖区市新建,优先使用工业园项目公司的产品。

这不仅帮助当地政府完成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也帮助产业园项目取得商业成功。

据悉,截至12月31日,已有3家移动产业园项目公司向汉能采购薄膜生产线,分别是绵阳、大同和淄博产业园项目。

此次发布的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集团通过多条高端薄膜太阳能设备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及销售,为集团带来约8400万港元的收入。

目前,汉能正在与各地更多产业园区洽谈合作,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移动产业园区与汉能签约。

下游业务方面,依托薄膜太阳能产品柔性、轻便、弱光性能优异等竞争优势,汉能推出户外产品、共享单车移动能源解决方案、发电纸、汉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汉能产品面向To C大众消费市场。

雨伞等一系列产品。

其中,今年4月推出的“Humbrella”是全球首款基于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多功能雨伞,集离网供电、蓄电、夜间照明、终端充电四大功能于一体;同月上市的单玻“汉瓦”比去年推出的双玻汉瓦更轻、更薄、外观更美观、性能更佳,为建材应用带来显着的商业和环保价值。

通过集团现有经销商模式,截至今年6月30日,下游业务为汉能带来营收13.3亿港元,同比增长17.9%。

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该业务必然成为汉能新的利润增长点。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汉能下游业务产品销量和潜力的增长,必然会带动行业上游生产线的增长,以及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上下的协调,从而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薄膜太阳能产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培养了一批像汉能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竞争力产品的行业精英。

对于他们来说,5月31日新政只是早晚到来的时间问题。

成年礼。

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仍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新政无疑是在告诉中国光伏企业,只有学会真正独立行走,才能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清洁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