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焦点】为何VR炒作一年却迟迟未能起飞?

时间:2024-05-22 17:58:28 科技赋能

据外媒报道,人们一度认为虚拟现实(VR)——尤其是HTC Vive和Oculus Rift这两款产品——会给PC游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场大肆宣传的发布会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粉丝们等待了数月,但最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市场上的几款 VR 耳机远非完美。

VR游戏层出不穷,但大多令人失望。

今年的E3电子娱乐展上仍然可以看到VR的身影,但受欢迎程度显然没有去年那么火爆。

问个问题,为什么VR未能成为一种流行现象? VR大作匮乏 Vive和Oculus Rift上市已经一年了,上市的VR大作屈指可数。

育碧以《星际迷航:舰桥船员(Star Trek:Bridge Crew)》暂时占据话题榜头把交椅,WB Games Montréal工作室制作了短片《蝙蝠侠阿卡姆VR》,老牌PC平台游戏《英雄萨姆》也尝试推出VR版本。

《毁灭战士》和《辐射4》的VR版本也即将推出。

除了这几家之外,其他大型游戏开发商基本没有涉足VR的意向。

EA 为《星球大战:前线》和《使命召唤13:无尽战争》制作了单关 VR,对索尼 PS4 用户免费。

支持的硬件仅限于 PS4 和 PSVR。

控制保守,自由度低。

在最初的宣传和玩家的想象中,自由移动结合体感操作和高度环绕影像让VR游戏充满了无限可能。

然而游戏厂商制作出来的成品却与预想的相差甚远。

承诺的沉浸式体验却不见踪影,粗糙的建模和交互让人很难不感到尴尬。

(恐怖题材VR游戏《Wilson's Heart》)《机器人回收》(《机械重装》)被认为是目前制作最精良的VR游戏,但它对游戏视角的自由度有很多限制。

在恐怖题材的《威尔逊之心》(威尔逊之心)中,玩家只能站在原地,可以切换的场景非常有限。

其他游戏如《Edge of Nowhere》、《The Assembly》和《罗宾逊:旅途(Robinson:The Journey)》也未能处理VR操作问题。

平台混乱、硬件要求高以及初始销售定价。

即使在降价之后,当前的 VR 头显仍然不够用户友好。

体积大、笨重的缺点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即使你是玩电脑十几年的老手,也不能保证HTC Vive和Steam VR的设置第一次就能成功。

HTC和Oculus的VR头显都需要非常高端的PC才能买得起,这意味着一台普通的家用电脑首先要花至少10元升级配置(实际上可能要1万元以上)。

笨重的耳机、纠结的线缆,以及戴上耳机后“有形无形”的怪异手柄,足以让你的 VR 体验成为一种折磨。

轻量级无线 VR 耳机未来可能会出现,但目前尚未成为现实。

(华硕ROG G可以跑VR,但售价过万)游戏平台的排他性竞争,让不成熟的VR市场更加不友好。

Oculus在线商店只销售Oculus游戏,Valve的Steam平台主要销售Vive游戏(也有少量兼容Oculus的游戏)。

此外,HTC还开设了自己的Viveport商店。

这种州际式的混战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进入门槛。

未来还是值得乐观的。

“VR元年”开局平平,但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显示(MR)仍然值得看好。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降低以及无线解决方案的完善,目前的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VR背包已经有了,但价格和体验明显不成熟。

除了依赖高性能PC的VR头显之外,谷歌和三星也一直在尝试推出基于手机或独立运行的VR系统。

在上周的WWDC上,一向高高在上的苹果也推出了高端iMac Pro,向VR敞开了怀抱。

(休闲运动游戏《Rec Room》被称为WiiSports的VR版,但其粗糙的建模招致批评)虽然各大游戏公司并不太关注VR,但不少独立开发商还是做出了很多值得尝试的VR游戏。

你可以在Steam平台上找到这些作品,比如《Rec Room》、《Superhot VR》和《The Gallery》,都适合入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