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恐怕只是“玩具”和“用几天就收起来”的印象——为什么这些外观漂亮、功能丰富的智能设备即使卖到高价也无法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低价100元。
?可穿戴产品用户粘性差的症结是什么?村田制作所 muRata 是知名的 Google Glass、Iphone/Apple Watch、Galaxy Gear 等产品的一级供应商。
在现代陶瓷材料、电子元件、传感模块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优势。
该公司中国区高级营销工程师何深晶在9月25日举办的《中国智能穿戴产业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他从零部件供应商角度对智能穿戴产品当前问题的分析和见解。
通过对很多可穿戴终端厂商的接触和了解,我发现很多客户(终端厂商),尤其是初创公司,推出的产品是‘成品’,而不是‘成品’。
”何慎静表示:“这些产品提供了心率、气压、加速度等测量功能,但他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这些监测功能本身对用户的价值。
其实目前还有更多? “确实,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可穿戴产品能够监测他们的生理体征,而是他们能够根据这些监测提供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或者至少,市场上确实对这些监控本身存在着广泛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刚性需求。
在题为《一切为了客户体验》的演讲中,何深敬举了一个例子:“请打开各个购物网站,看看是否有支持体温检测的手环、手表或其他类似产品。
至少我以前做过没有。
”发现为什么没有人做这么简单实用的功能?可穿戴产品与手机不同,它的形态相对固定,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应该提供什么功能。
”传感器不仅可以用在手表、手环上,还可以用在从头到脚的所有东西上,包括猫、狗等。
”何慎静认为,可穿戴产品可以有多种形式,厂商应该放开思路,大胆探索并满足自己。
用户所需的应用和产品形态。
“村田将在 11 月的高科技博览会上展示 3D 打印手表的参考设计。
我们还看到了电子皮肤和智能织物等产品的定义。
”作为组件和模块供应商,村田需要重点开发可穿戴产品。
市场分析被用作其产品和技术开发的指南。
何深晶在接受《智慧产品圈》采访时,详细介绍了村田目前正在针对可穿戴产品开发的各种技术,总结如下,希望能为终端厂商提供参考。
在传感器方面,村田针对上述体温检测有灵活的体温检测解决方案。
该方案采用柔性热敏电阻,通过筛选可以提供精度为0.1℃的热敏电阻。
目前,一家智能眼镜公司把它放在耳后,因为耳后温度可用于医疗,日本一家手表公司也用它来测量手背温度。
由于其结构灵活,设计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他如检测应力的薄膜传感器、绝对血压传感器、超声波陶瓷(测距)等都在开发中。
在电源管理方面,村田有两个方向:电池和能量收集。
电池方向,柔性电池已研发成功,在18**0.4mm的体积内实现mAh电量。
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1.5倍,可靠性非常高。
℃恒温箱测试2天内功率损耗小于2%。
,只是切割后电功率按同比例减小。
此外,还与Intel合作开发可穿戴设备无线充电技术(5W以下),实现10cm距离充电效率70%;在能源收集方向,与国内某装备巨头合作,开发基于热能的自发电技术。
从人体收集的热能可供1W LED灯使用2小时。
无线模块方面,有WiFi&蓝牙COMBO模块,正在开发低功耗WIFI技术。
还有MESHBLE技术可以实现类似Zigbee的多点互联,但开发难度比Zigbee低很多。
被认为是在智能家居领域和物联网领域。
该领域有望取代Zigbee和WIFI互联技术解决方案。
综上可以看出,村田开发的技术和产品都是以更好的用户体验为目标,无论是柔性电池、无线充电还是体温检测,还有多点互联技术MESHBLE,在智能家居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作为终端厂商,可穿戴企业也应该从用户需求和体验的角度来开发产品。
当然,正如何慎静所说,“每个人都在试图给你答案,但没有人教你如何思考。
”作为元件供应商,“村田对最终产品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最终用户的感受。
”可穿戴设备制造商仍然需要自己弄清楚用户需求和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