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度!从摩托罗拉退出看智能手表行业转型

时间:2024-05-22 17:56:17 科技赋能

近日,摩托罗拉和联想移动集团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Shakil Barkat表示,由于市场吸引力不足,其Android Wear将无限期推迟。

新一代研发智能手表产品MOTO。

人们猜测此举标志着MOTO退出智能手表市场。

但 MOTO 并不是唯一一个考虑退出的公司。

今年9月,LG和华为也宣布,由于市场反应不足,今年将不再推出新一代智能手表产品。

智能手表现在就像“昨日之花”。

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前,它们还像隔壁的VR、AR行业一样繁荣。

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行业出货量仅为1万台,同比下降51%。

其中Apple Watch排名第一,出货量达到1万台,占据4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Garmin以60万台的出货量占据20%的市场份额。

MOTO以仅10万元排名第四,同比下降73.3%。

是什么原因让Android Wear智能手表行业如此低迷?软件:谷歌的强硬立场 说到谷歌的智能穿戴系统Android Wear,MOTO可以说是最早的追随者。

这与MOTO之前被谷歌收购有很大关系。

虽然今年1月份联想宣布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但距离MOTO问世已经过去两个月了。

但早在收购之前,当时还是谷歌子公司的摩托罗拉就已经建立了Android Wear智能手表业务。

此外,苹果同年发布智能手表的传闻在网络上沸沸扬扬,智能穿戴市场一片繁荣。

MOTO早已做好了上市的准备。

不过,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放”态度不同,谷歌似乎有意强化Android Wear系统的封闭性,以避免手机系统出现类似的“碎片化”现象。

Android Wear并没有给厂商留下太多的可定制空间,很多API接口也只有Google掌控。

对于不支持谷歌服务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谷歌只能通过“投资”来实现智能穿戴产品的“集中化”:今年10月,谷歌宣布向美国“出门问问&Ticwear”投资3亿共同为中国市场开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中文语音系统。

系统的统一限制了厂商对产品硬件的独家定制,也让市面上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看起来更加统一。

硬件:相反的交互逻辑受到人类手腕尺寸的限制。

为了平衡佩戴时的观感,智能手表屏幕的面积也受到限制。

市场上主流智能手表的屏幕尺寸往往不超过2英寸。

与仅限于一只手握持的智能手机相比,屏幕越来越大,达到了5.5至6英寸。

小屏幕对用户点击精度要求较高,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它还会影响输入效率。

试想一下,用一根胡萝卜粗细的手指在麻将牌大小的表盘上打字或手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除了交互层面的限制,在硬件层面,机身体积小限制了元器件体积,这不仅限制了电池容量,让智能手表也难以逃脱每天充电一次的命运;它还限制了扬声器空间,导致很难听到智能手表的声音。

在嘈杂的环境中听清声音。

心理:撑不住“情怀” 当谈到手表是“方”还是“圆”的问题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圆”。

显然,“圆”的造型不仅符合大多数腕表的认知,也更符合“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时间“循环”理念。

一枚精美的机械腕表不仅具有记录时间的“刻度”功能,更向永恒的传统“经典”致敬。

例如瑞士百年机械表品牌都走“小而美”的奢华路线。

各种精密齿轮和弹簧相互传递、影响,既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工匠精神,又凸显了佩戴者的品味和身份。

智能手表的属性往往是功能性消费品。

针对每款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都会存在一定的平台效应和集群效应。

当平台上的用户越多,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就会越好,平台的价值就越大。

它变得越大。

反之,平台的价值就会相应受到限制。

此外,由于智能手表强调功能性,由于半导体芯片遵循“摩尔定律”,性能日新月异,这也变相加快了智能手表更新的频率。

这与手表的“装饰”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如果想要手表具有装饰性和设计感,无论是宝石还是贵金属,精密的设计都是由真金白银制成的,而价格低的时候很难达到。

而且智能手表升级频繁,不会给用户带来太大的升级负担。

只能降低价格,却很难提高质量。

因此,智能手表的用户画像往往是这样的:智能手表的未来在哪里?第一种方式是向Garmin学习,走“专业”路线。

既然外观和材质无法支撑用户的品味和身份,不如改变想法,在手表上添加专业级传感器(如GPS、气压等)。

、心率、血氧等),不仅在功能上服务于更有针对性的细分市场,更凸显了佩戴者在运动领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功能与装饰兼具。

这也是Garmin在智能手表市场萎缩过半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三倍增长的原因。

另一种方法是暂时“放松”。

现在智能手表市场不景气,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可能连研发费用都赚不回来。

不妨先充充电,等隔壁的苹果、谷歌或者其他厂商先涉过这趟浑水。

当他们找到足够令人兴奋的功能重新点燃市场时,他们就直接根据消费者喜爱的功能推出一系列产品,“趁虚而入”坐收渔利。

借用乔布斯的名言:一流企业“在生存时改变世界”,而二流企业“只有无法生存才能适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