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宝安打造产业集聚创新园,力争5年实现可穿戴设备千亿规模

时间:2024-05-22 17:32:35 科技赋能

全市智能可穿戴企业中,宝安拥有一家左右,产业聚集程度较高。

同时,宝安机器人(含自动化设备)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

如何从更高层面支持这两个产业的发展?记者昨天从区领导与企业座谈会上获悉,宝安将全力打造可穿戴设备、机器人产业集聚的新型创新园区,逐步打造可穿戴设备、大数据与云计算、机器人等专业载体。

突出产业引导。

园区上下游企业和资源的集聚发展。

可穿戴设备产业力争五年内实现产业产值1亿元。

宝安拥有优质的研发和生产配套能力,目前参与智能可穿戴产业链的企业约有十几家,直接从事可穿戴终端设备生产的企业约有十几家。

每周仍有2至3家转型或新成立的公司致力于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应用和生产。

该地区可穿戴终端设备产品主要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电子血压计等。

该地区该行业发展良好的代表企业主要有奋达科技、三诺电子、哈博智能、阳锐科技等,均拥有自主研发的终端设备和数据管理软件。

哈波智能、奋达科技等公司,可穿戴产品年销售额均已过万元。

据悉,全市可穿戴产品大部分由宝安区企业生产,产值占深圳行业的60%以上。

业内预计,宝安区智能穿戴产业年产值将达10亿元。

在产业快速起步的同时,宝安企业也逐渐形成协同发展意识。

宝安智能穿戴产业协会经批准于10月底正式成立。

协会的成立,有利于联合可穿戴设备上、中、下游各企业,共同谋划产业发展问题,汇聚共同问题,通过协同发展,营造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氛围。

目前,协会提出了可穿戴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即“百千计划”:力争开发个性化可穿戴产品,与联合企业共同努力,五年内实现智能可穿戴产业产值过亿。

该地区可穿戴企业的努力。

元,培养和培养0名智能可穿戴技术人才,使可穿戴产业真正成为宝安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器人产业利用机器人装备助力转型升级。

目前,宝安从事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企业约有60家。

公司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工业机械臂、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搬运设备及相关功能部件等。

其中,机器人(含自动化设备)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7家。

多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

代表企业有生产光学检测工业机器人的中原科技、生产电路板自动化设备的金拓公司、生产气动元件及夹具的恒拓高科等。

公司有生产锂电池自动绕线机的济阳自动化、生产多轴联动控制系统的大富科技、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日东电子等。

产业方面,宝安区提出加大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解决各类复杂应用场景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

研发零部件,努力引进或培养行业领军企业。

推动企业深化与本市工业机器人专业优势大专院校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体攻关,快速解决应用技术问题和高校资源转化。

此外,借助区内大量电子信息企业,加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产业化。

通过采取技术改造补贴、实施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产品推广等方式,加快机器人制造企业与传统生产企业对接,大力提高传统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推动机器人制造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整个地区。

全区参与智能穿戴产业链的企业约300家,直接从事可穿戴终端设备生产的企业有100家。

产值占深圳工业的60%以上。

预计该地区智能穿戴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全区从事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企业约60家。

机器人(含自动化设备)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7家。

  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园区目标。

如何推动两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宝安将围绕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业联盟推动两大高新技术产业拓宽发展思路,深化产业合作,打造开放的产业合作发展格局。

支持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增强企业核心创新能力。

此外,重点支持区域内现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