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智能家居厂商Nest合并谷歌团队开发Home音箱

时间:2024-05-22 17:11:16 科技赋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谁也没想到亚马逊会卷入一桩谋杀案,成为案件焦点。

今年11月的一天,47岁的堪萨斯州前警官维克多·柯林斯(Victor Collins)在参加朋友詹姆斯·安德鲁·贝茨(James Andrew Bates)组织的家庭聚会时,在贝茨家中的按摩浴缸中去世。

无论是意外还是谋杀,这都成为警方寻找的第一个答案。

你怎么知道维克多·柯林斯去世时家里发生了什么?警方将注意力集中在贝茨家中的亚马逊 Echo 上。

Amazon Echo——亚马逊新一代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后台连接亚马逊人工智能平台,支持人机对话语音控制。

通过随时呼叫“Alexa”,人类可以唤醒Amazon Echo并发出控制命令,例如打开空调、叫出租车、查看电影院放映时间,甚至可以根据关键词查找和播放新闻。

也就是说,Amazon Echo将全天24小时处于监听状态,随时捕捉主人的“Alexa”声音并执行后续指令。

那么,当维克多·柯林斯去世时,贝茨夫妇的亚马逊回声也应该听到了他家中的所有声音。

所有这些声音都通过Amazon Echo上传到亚马逊的云计算平台。

堪萨斯州警方立即向亚马逊发出搜查令,要求亚马逊提供从贝茨的 Amazon Echo 上传的云端保存的声音数据。

警方针对亚马逊发出的搜查令案,引发了亚马逊与警方之间关于是否应提供数据的拉锯战。

案件的结果是,嫌疑人詹姆斯·贝茨自愿授权亚马逊向警方提供语音数据。

警方最终撤销了对詹姆斯??·贝茨的谋杀指控。

此案发生后,公众认识到亚马逊的Amazon Echo是不折不扣的家庭隐私信息收集者。

无论是夫妻俩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甚至食物的讨论,还是打孩子教训孩子的声音,甚至夫妻在闺房里嬉戏的声音,都被Amazon Echo忠实地上传到云端,成为重要的信息。

大数据时代个人特征谜题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亚马逊从未提及声音数据将保留多长时间或将用于什么商业目的。

我们知道,智能语音设备的标准工作方式是平时保持开机、静音。

当用户调用命令关键字时,智能语音设备被唤醒并执行命令关键字后面的具体指令。

根据亚马逊此前提供的信息,智能语音设备在工作时,只会保存紧随命令关键字之后的语音信息。

未唤醒时的语音消息不会保存并上传至云端。

但堪萨斯州的案例表明,亚马逊并没有完全按照其声称的那样处理客户语音信息。

事件发生期间,亚马逊的智能语音设备并未被唤醒,但最终,亚马逊的云端仍然保留了当晚詹姆斯·贝茨家中的部分语音消息。

为什么亚马逊要保留这些非唤醒声音信息?尽管亚马逊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解释,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猜测其未来的数字拼图会是什么样子。

在亚马逊申请的用于语音交互分析及相关个性化推荐的专利(专利号US14/87)中有这样的内容:“我”提到了圣巴巴拉市、葡萄酒、奥兰治县、海滩和圣地亚哥动物园。

亚马逊随后将在后续的个性化电商平台上向“我”和劳拉推荐圣巴巴拉地图和旅游指南、沙滩毛巾、圣地亚哥动物园门票套餐等。

这种通过语音识别来获取趋势信息的方法被称为“语音嗅探算法”。

客户的喜好、厌恶、兴趣等信息将在语音嗅探过程中一一提取、标记并存档。

亚马逊语音交互关键词分析及相关个性化推荐 事实上,除了个人喜好信息之外,智能家居设备还可以通过声音从顾客那里获取很多意想不到的隐藏信息。

首先是情感。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声音、语调都是不同的。

通过提取声音、语速、呼吸甚至哭泣等信息,系统可以确定一个人当前的状态。

如果添加咳嗽、打喷嚏等信息,系统可以进一步判断顾客的健康状况。

除了语音信息外,冲厕所的声音和跑步机活动的声音也可以用来判断顾客的健康状况。

至于电视、游戏机等日常活动的声音,也可以帮助系统分析判断顾客的日常生活。

看到这里,你是否认为亚马逊和谷歌的这些智能语音设备已经收集了丰富的声音信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的客户画像和分析呢?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巨大拼图的一小部分。

在谷歌2017年获得的“隐私分析个性化内容智能家居”专利(专利号US14/87)中,展示了这样的应用场景:智能家居摄像头提取床头书的封面,识别为一本小说《教父》,然后推荐顾客观看当晚5频道播放的同名电影。

谷歌图像识别个性化推荐你以为这些个性化推荐与他们无关吗?事实上,由于视频能够获取的信息远远多于声音,因此通过视频内容获取隐私信息会更加容易、更加全面。

首先,家庭结构、性别、年龄、时尚品味、风格、心情、语言、喜欢的活动显然很容易收集。

此外,床边的书、卧室里的吉他或篮球,甚至墙上或你穿的T恤上的名人头像都会被识别和记录。

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互动,甚至各种大宗采购、出行计划的决策过程,都会被各种智能设备一一记录下来。

也许你和你的妻子刚刚谈论了家里汽车的一些小问题,希望明年拿到年终奖后考虑购买一辆。

其背后的智能付费广告系统,已经明确地为所有汽车制造商在各种网页、移动应用程序和电视上针对您和您的妻子设置了广告位。

有读者可能会说,虽然亚马逊和谷歌申请了这些私人信息收集专利,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在后台的智能设备非活动状态下收集和存储信息。

不幸的是,有一些线索表明这些制造商可能已经开始悄然行动。

美国波特兰的一对夫妇在晚上聊天。

结果,部分对话被家里的 Amazon Echo 保存下来,并以语音文件的形式转发给地址簿中的朋友。

此事被媒体披露后,亚马逊给出了如下解释:Echo 是被对话中一个听起来很像唤醒词“Alexa”的单词唤醒的,然后似乎听到了“发送消息”的命令。

Echo问“给谁”?这时,某个单词听起来和通讯录中A先生的名字很相似。

然后 Alexa 再次询问“发送给 A 先生”?然后Alexa似乎又听到了“是”这个词。

然后,语音对话被发送给A先生。

这一切太巧合了,令人难以置信。

而且即使这些巧合发生了,当 Amazon Echo 两次大声确认输入命令时(一次确认发送目的地,一次确认最终发送),顾客却完全没有听到,这确实很难解释。

除了这起事件之外,今年有媒体报道称,亚马逊智能音箱在多个顾客家中发出莫名的笑声,有时甚至在半夜发出笑声,引发人们对智能音箱后台如何运作的深刻质疑。

如果为了公共安全需要公共场所的摄像头+人脸识别,那么一些个人隐私权就必须让位于公共利益。

但你带进家中的智能设备以及后台相应的视频/音频采集识别分析系统,就意味着你自愿、自愿地将家庭隐私交给第三方家庭智能设备公司。

我们暴露隐私会得到什么回报?个性化服务?顾客折扣?特别奖励?就这样。

与个人隐私和安全相比,这些好处和便利实在是不值一提。

面对智能家居设备逐渐走进普通居民家庭的现实,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能否有效保护相应女士的个人隐私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因为现阶段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监管和保护私人数据。

新华社2019年2月援引的消息显示,“黑市交易可能是中国数据交易的主流。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量约55.3亿条,平均每人泄露4条相关个人信息。

泄露后,该信息被多次在黑市上出售。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垃圾短信,这也反映出目前政府监管的薄弱。

在个人隐私保护相对严酷的环境下,即使已经侦破的案件,政府的处罚也普遍较轻。

在重大侵权案件中2016年浙江省公民个人信息泄露7亿多条,出售公民信息1万多条,最高罚款仅新台币40万元。

5月1日刚刚施行的快递行业规定,在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出售、泄露或非法提供用户信息的情节严重的,最高罚款仅为10万元。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现有的司法实践,政府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在向智能家居设备企业开放家园时一定要谨慎。

当然,也有读者表示,相信亚马逊、谷歌等大公司会按照政府监管的原则,严格遵守保护客户隐私的义务。

但在当今的智能设备市场,参与者不再只是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大公司。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全球智能语音设备市场数据显示,今年第四季度,亚马逊和谷歌占据了96.7%的市场份额,而其他厂商仅占3.3%。

到今年第一季度,亚马逊和谷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只有70%,而阿里巴巴、苹果、小米等厂商却异军突起。

此外,还有其他厂商占据近14%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消费者面临的智能语音设备选择包括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京东、猎豹等为代表的软件厂商,以小米为代表的硬件厂商,以及以海尔、苏宁为代表的家电制造/分销厂商。

以出门问问、喜马拉雅等为代表的初创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下,智能语音设备甚至出现在百元以下的产品中。

我怀疑这样价位的产品能否完全满足个人隐私保护的需求。

而且,个人隐私的保护是委托给这些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自愿的吗?在目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现状下,我认为还不够。

从某搜索引擎在医疗信息服务中的表现,到某共享出行公司在客户标签管理上的马虎,都表明中国互联网行业在隐私保护方面无法让用户放心。

除了厂商的主动行动外,非法互联网产品对个人隐私造成的威胁也不容小觑。

近日,一家安全软件巨头公开宣布,其公司有能力劫持任何新版本特斯拉汽车的遥控器。

但带有该制造商标志的家用摄像机视频在黑市上广泛流传。

一旦技术缺陷导致黑客批量劫持智能家居设备,并利用AI系统筛选提取私人信息,那么使用这些设备的家庭的所有私人信息都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不幸的是,目前中国用户在购买智能语音设备时,主要标准是功能和价格,而往往对其背后的个人隐私风险一无所知。

媒体上甚至很少有关于智能家居设备隐私风险的提醒。

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从隐私保护的角度应该如何选择智能家居厂商呢?核心是两点:信任和透明。

信任是建立在过去良好的业务记录的基础上的,让客户对公司保护私人数据的态度和能力有充分的信任感。

这完全取决于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

透明是企业充分披露隐私数据的使用和保护的原则和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清楚地了解自己提取了什么样的客户数据、为什么提取、如何使用这些数据、与哪些第三方共享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共享等等。

进一步明确了如果发生隐私数据泄露如何赔偿等。

对于智能家居设备企业,可以参考美国非营利组织EPIC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提交的《物联网设备隐私保护原则》 (电子隐私信息中心):使用公平的信息管理实践并使用增强的隐私保护技术要求。

企业尊重客户选择不被跟踪、分析和监控的权利,要求企业仅收集必要的数据,并确保企业在物联网设备的设计和运行中遵循透明原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家居设备是人类社会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鲜生意。

在制定尽可能详细的隐私保护和监管规则时,我们仍然会面临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们面临的复杂问题往往不是来自技术或水平,而是来自规则本身以及最终用户的接受程度。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愤怒的丈夫用凶器指着妻子,威胁要杀死她。

房间里的智能音箱/摄像头是否应该自动报警?对于丈夫来说,他当然不希望智能音箱/摄像头自动报警。

那妻子呢?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不是。

这取决于妻子对丈夫威胁的现实的看法。

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判断,不仅对于当事人来说,对于后台AI系统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暂时可以放松一下,因为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智能音箱/摄像头以及后台AI系统都还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无论是亚马逊、谷歌还是国内品牌。

但如果有一天政府因为刑事监管的需要,要求智能家居设备提供类似的功能,你觉得可以接受吗?也许那年春天,发生了一起死亡事件。

无论人类愿意与否,他们都已经陷入了数字时代的网络之中,无法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