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医疗健康转型 智能可穿戴设备鼻祖Jawbone发起自救

时间:2024-05-22 15:27:56 科技赋能

Jawbone的转型或许需要放弃纯硬件思路,在模式上进行更多创新,培养用户、增加粘性,从而挖掘用户价值。

作为曾经的可穿戴设备鼻祖,略显低迷的Jawbone未来命运仍引人关注。

据外媒报道,Jawbone正准备从可穿戴产品向医疗健康领域转型。

未来,公司将针对专业医疗机构推出硬件与长期服务捆绑模式。

关于业务转型,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Jawbone的官方回复。

拓普产业研究院可穿戴设备分析师蔡卓锁认为,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Jawbone或许希望以可穿戴产品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在医疗健康领域寻求转型。

“如果我们只是做一般的医疗保健产品,玩家已经相当多了,而Jawbone没有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品牌价值。

要向专业水平进军,Jawbone需要时间在提高产品可靠性上进行投入,需要时间投入。

”想要通过FDA认证,凭借初创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品牌积累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它更好的归宿是在没有大公司帮助的情况下,从Jawbone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取得成功,1-2年内可能会经历裁员或破产。

”蔡卓胜说。

黯然离开? 2009年,主要产品为蓝牙耳机和音箱的Aliph公司发布了UP系列健康手环产品,并于同年正式将公司名称更改为Jawbone。

当时,对可穿戴设备的追求正从硅谷蔓延到全世界,Jawbone 被视为该领域的先驱。

然而,市场竞争是残酷的。

在与Fitbit的战斗中,Fitbit保持了竞争优势,而Jawbone则衰落了。

IDC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智能穿戴市场保持3.1%的疲软增长,整体销量为1万台。

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Fitbit、小米、Garmin、苹果和三星。

曾经是全球第二畅销公司的Jawbone已经从榜单上消失了。

事实上,Jawbone 陷入困境由来已久。

在经历了与 Fitbit 的专利战败诉、与 OEM Flextronics 的诉讼、全球裁员、高管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后,这家颇受欢迎的独角兽去年曾被传闻考虑出售。

虽然后来传言被否认,但其持续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成立至今,Jawbone已累计获得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投资者近1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但Jawbone目前的财务状况却捉襟见肘。

其最近一轮融资是今年1月完成的1.65亿美元融资。

当时估值为15亿美元,仅为巅峰时估值的一半。

去年春天,投资公司 BlackRock 估计 Jawbone 的价值仅为 3 亿美元。

易观分析师赵子明认为,Jawbone的产品主要是在向后兼容性方面做得不好。

曾经出现过重新设计的APP与上一代产品不兼容的情况,让很多粉丝和用户感到失望。

另外,还有一些功能没有及时跟进,外观已经过时。

蔡卓胜认为,从产品来看,可穿戴产品很少有核心技术。

Jawbone起步早,一开始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它还经历了因产品问题而被召回的情况。

除了产品之外,Fitbit赢得竞争的更重要原因是向消费者传达了清晰的产品定位,成功培育了品牌知名度,逐步树立了品牌形象。

在蔡卓胜看来,虽然整体手环市场增速不太好,但渗透率仍在逐步提高,但以低价产品为主。

未来附加值将走向手表,更多厂商的产品线将从手环拓展到手表,覆盖高、中、低端市场。

变革医疗保健 据外媒报道,Jawbone计划通过B2C模式提供医疗保健产品和一系列配套服务,目标群体是临床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

该公司不再痴迷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智能手环,而是希望扩大利润增长空间。

此外,Jawbone 正在寻求新一轮投资。

相应地,其原有的商业模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据了解,其未来的商业模式与Omada类似。

Omada 是一家提供数字健康服务的公司。

它通过个人辅导、智能生物识别跟踪设备、在线社交网络和在线课程,为受到慢性病威胁的人们提供数字健康计划。

应用程序的付费与用户的表现挂钩。

“对临床医疗的理解是消费电子产品向医疗健康领域转型的常见问题,包括用户在医疗领域的消费行为、消费电子产品中嵌入的临床医疗参数的选择以及医疗团队的情况等。

诊断结果的判断背后。

权威性等是消费电子产品普遍遇到的问题。

”中投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消费电子向医疗健康转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人体健康大数据对复杂疾病状况的监测准确性和科学识别难度会导致用户对监测数据的不信任,误差较大的数据会影响后续的可操作性。

通过可穿戴健康设备收集到实际的医疗操作。

“或者消费电子产品可以从用户容易理解且有效的模型入手。

比如Omada大数据模型更多是基于大众容易理解的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来改善用户的身体状况但实际效果并不大,间接达到了对各种高危疾病的预防,所以这种模式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接受,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管理来达到最终的预防目的是可行的。

”文华说道。

在他看来,Jawbone的转型可能需要放弃纯粹的硬件思路,在模式上进行更多创新,培养用户,增加粘性,从而挖掘用户价值。

蔡卓胜认为,这样的模型需要更多、更准确的身体数据,内部算法也需要得到医疗机构的认证。

时间和投资成本太高,很难成为主流。

“从硬件到服务,Jawbone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原有的客户群。

但Jawbone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很难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