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媒体报道称,美国专注VR内容研发的团队有70、80个,北美游戏开发商从事VR内容的比例达到16%。
上周发布的大鹏VR一体机也有来自韩国和西班牙的合作伙伴。
在全球范围内,VR游戏开发的受欢迎程度很高。
RalphVR CEO Richie Hoagland告诉迪安科技,美国大部分VR团队都选择内容作为研发方向,因为内容是设备的关键卖点。
(RalphVR是一家专注于VR游戏开发的美国初创公司,其开发的《Daydream Blue》曾获得Oculus举办的Mobile VR Jam大赛游戏类金奖,并一度占据Gear VR销量榜第一名.)国内很多硬件企业在内容层面缺乏足够清晰的战略。
虽然在VR资源普遍缺乏的早期市场劣势并不明显,但一旦内容市场成熟,将难以生存。
大鹏VR CEO陈朝阳也表示,2020年国内资本将向内容倾斜。
上个月,TVR获得数千万融资,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
另外,从大鹏和暴风的布局来看,内容已经进入国内硬件厂商的战略。
可见,VR游戏的需求和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外团队机会均等。
但国内团队的风险指数与资本和市场的实际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内外VR游戏发展路线不同,资本或主导市场整合。
当然,冒险只是一方面。
国内VR游戏发展现状出现差异的原因还来自于硬件市场环境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所谓“遗传”问题。
一方面,中国大陆本土VR硬件品牌以移动设备为主,包括手机盒子、一体机等。
到目前为止,PS VR 和 Oculus 都没有将中国列入发售国家名单,而且 HTC VIVE 在中国的售价也远高于国际版本。
这些因素不仅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对开发团队来说也是重大障碍。
所谓“基因问题”,不用VR也能解释。
在游戏市场上,PC和主机游戏从来都不是中国开发商的强项。
本文不会探讨其中的原因。
但在手游领域,国内开发商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这样的“基因”将在VR时代继续发挥作用。
北京互联星梦CEO张毅认为,国内开发团队的优势更多体现在移动端。
(互联星梦是一家专注于移动平台VR游戏开发的初创公司,已发布VR游戏《猜拳岛》和《猎灵师》,其中后者首发于大鹏平台。
)或者基于以上两点,国内VR游戏开发团队和海外团队分别形成了移动游戏开发和PC/主机游戏开发两股力量。
Richie表示,三大耳机是美国开发团队的主流选择,大部分员工拥有AAA级游戏开发经验。
在VR游戏领域有大动作的国内团队,大多都是手游时代的赢家。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国内VR游戏相关论坛中,“老外”面孔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多。
杭州凡聚科技CTO Nikk Mitchell向典科技表示,选择中国市场的国外开发商数量正在进一步增加。
Richie也表达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愿望。
中国消费者的热情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是原因。
此外,资本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忽视。
据悉,国内专注投资VR领域的基金瑞动资本即将引入多个海外VR游戏项目。
花开之前,还有一些细节不得不说。
最终,VR游戏是否会率先在PC/主机市场爆发,或者移动VR游戏是否会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还很难判断。
从发展格局来看,PC/主机和移动平台更像是VR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类似于PC时代到手机时代的过渡。
业界普遍认为,移动化是VR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也不能被忽视,因为没有人知道它会持续多久。
暴风魔境游戏开发与业务拓展总监梁文静在沙龙中透露,即使在移动VR游戏的开发上,一些新兴团队在基本功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七互娱创始人李一飞认为,在高科技行业,北美团队比中国团队更具创造力。
在中国从事开发的外国工程师表示,中国游戏开发团队之间的沟通不够开放,沟通问题甚至导致一些项目中途流产。
在交流中,点科技发现国内市场最受关注的关键词无非是平台、IP、资本。
重新连接到文章开头描述的场景,国内VR游戏市场的躁动依然让人有些担忧。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VR游戏内容的稀缺是一件好事。
如果VR游戏数量一夜暴增,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难以想象。
毕竟,没有人希望在VR进程中再次发生雅达利事件。
。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市场上也有良心的制作团队在真诚地把关VR游戏。
很多时候,感情会让位于利润——这种情况在全球游戏市场都存在。
为玩家带来最震撼的体验,同时适应各自市场,不受地域或平台限制,是VR游戏开发商的共同目标。
初期的差异能否让国内外VR游戏市场最终绽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