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从华为Watch、小米手环

时间:2024-05-22 19:12:27 科技赋能

开始,可穿戴设备开始加速发展,引起了IDC和CCS Insight两家数据公司的兴趣。

IDC预计,今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是去年1万台的2.6倍。

预计到2020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7亿台。

CCS Insight比IDC更为乐观。

预计今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

全年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45亿台。

可穿戴设备现状 根据IDC数据,Fitbit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第一,苹果手表紧随其后,小米手环位居第三,销量分别为1万部、1万部和1万部。

上述三款产品中,Apple Watch 最为昂贵,起售价为 5.8 美元,是 Fitbit 最便宜产品价格的 5.8 倍,是小米手环价格的 23 倍。

Apple Watch 上市首日销量就达到 10,000 块,让人惊叹苹果再次成熟了一个新的行业,因为苹果的 iPhone 和 iPad 此前分别推动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行业的快速成熟,但此后 Apple Watch它暴露了电池寿命短、导致人们皮肤灼伤等问题,销量迅速下降到每天2万台左右。

Fitbit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

它早在2011年就开发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其设备主打运动功能。

与苹果不同的是,它们的目标受众是普通大众。

它们的起价低至 60 美元,并且已投入实际使用。

电池续航时间可以达到5-7天,比Apple Watch好很多,因此Fitbit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中国的小米以手机起家,其手机注重性价比。

毫无疑问,它在进入智能手环行业时,也是靠着性价比一统天下。

价格低至15美元。

凭借超高性价比和小米的网络营销优势,迅速成为中国市场销量第一。

智能设备产品。

此外,微软、华为、三星等也发布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其中三星销量最大。

三星的智能手表设备使用自己的 Tizen 系统。

IDC数据显示,其智能手表第二季度销量达到60万只,排名第五。

微软的可穿戴设备叫做band,销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华为本月初发布了采用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

需要解决Android Wear的实现问题才可以在中国市场销售。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目前,这些可穿戴设备必须与手机结合才能实现全部功能,这无疑影响了人们的体验。

所有 Apple Watch 程序仍然在 iPhone 上运行,需要使用手机传输数据;小米手环和fitbit手环也需要手机传输数据和同步。

然而,这些设备将来有可能独立运行。

联发科发布了MT芯片,可以选择集成移动通信MODEM,让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同步数据,无需手机的帮助。

电池续航是一个大问题,但随着无线充电的成熟,这或许能够解决可穿戴设备的续航问题。

此外,芯片公司开发专门的可穿戴设备芯片,并针对其低功耗需求进行专门优化,这也将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

Apple Watch 的芯片性能与几年前的 A5 相当。

它采用28nm工艺,而不是A8处理器的20nm和A9处理器的14/16nm。

这使得它的耗电量大,电池续航时间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高通和联发科两大芯片公司正在开发针对可穿戴市场的专用芯片。

联发科进展迅速,推出了MT和MT两款芯片。

国产手机主要采用Android系统。

拥有Android系统的谷歌开发了用于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

但由于谷歌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且谷歌强调对Android Wear系统的控制,国内可穿戴设备企业无法在国内市场使用Android。

佩戴方面,小米手环采用了其定制优化的Android 4.4系统。

据了解,Google Play正在努力进入中国市场,这将有助于国内可穿戴设备企业采用Android Wear系统。

国内芯片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相对落后。

这次他们已经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做好了准备。

去年,展讯推出了SC芯片搭配低功耗蓝牙芯片的解决方案。

北京君正推出JZ芯片,并被国内企业采用,或许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国产芯片将不再像手机芯片那样落后于国外。

销售小米手环的华米今天刚刚发布了一款售价约 58 美元的新品。

它不再以主打性价比的小米品牌销售,而是以新品牌AMAZFIT销售,希望摆脱廉价低端的印象。

华为Watch从一开始就主打高端市场,价格从1美元起。

联想收购MOTO后,在今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将MOTO智能手表作为重点产品向国内用户推广,售价万元起。

中国可穿戴设备品牌已经意识到,仅靠性价比无法带来利润,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他们希望摆脱低端、廉价的形象,从市场中谋求利润。

随着可穿戴设备芯片性能的提升,未来可穿戴设备将集成更多的功能、运行更多的程序、使用更大的屏幕。

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可能完全取代手机。

中国企业在可穿戴设备行业不会落后于欧美企业。

他们已经具备了与国外企业同步发展、同台竞争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