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频频传出坏消息。
首先,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头羊Apple Watch销量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同比暴跌71%。
当人们对Apple Watch的热情过去之后,这个东西似乎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作为苹果的竞争对手,谷歌的Android Wear阵营也不容乐观。
收购摩托罗拉的联想宣布终止新一代智能手表Moto的开发,这显然不赚钱。
智能手表鼻祖Pebble被Fitbit收购。
三星、华为的智能手表也只打雷不下雨,很难实现销量和利润。
可穿戴设备中,只有智能手环和儿童智能手表表现良好。
几年前,当智能手机处于鼎盛时期时,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下一个行业“趋势”。
智能手表算是典型的产品,大家都在做。
然而,如今的智能手表却非常尴尬,甚至存在“崩盘”的风险。
为什么是这样? 1、可穿戴设备的命门智能手表是从智能手机发展而来的,它的各种功能并不算太惊艳。
它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可穿戴手环功能,利用手表靠近手腕的优势,提供心率等数据,指导运动健身。
第二类是替代手机APP的功能,比如收发微信、天气预报等社交软件。
第三类是苹果的创新,比如用Apple Watch开酒店房间、Apple Pay支付等。
这些功能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和手环来实现,而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同样的功能在手表上使用是否比在手机上更方便?如果采用通常的触摸操作方式,那么手表的屏幕较小,处理器响应速度慢,视觉体验差,与手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让这种可穿戴设备毫无用处。
像Apple Watch这样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时尚产品,而不是实用产品,类似于今天的机械手表,购买机械手表是为了显示而不是为了报时。
智能手表的功能与手机相同,但体验却比手机差。
这是可穿戴设备的命脉。
新鲜感过后,使用起来就不像手机那么方便了。
人们为什么要为此付费? 2、转变思维方式就有出路。
按照传统思维,智能手表的体验不如手机。
但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如果这种可穿戴设备不采用智能手机的触摸方式,而是通过语音进行操作,则可以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并通过网络或自身的处理能力给出反馈。
比如我们想查看附近有哪些吃酸菜鱼的餐馆,我们可以询问智能手表,它会听懂你的话,然后通过地图和位置查询周围的数据和评论,然后告诉你附近有哪些餐厅不错,而且提供实时语音导航。
,引导您前往那里,甚至为您预订餐桌并点招牌菜。
这比在手机上打开百度地图,输入酸菜鱼,查看评论,通过手机进行预订的体验要好得多。
这就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使用的使用场景,只有达到这个水平,可穿戴设备才会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的入口。
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的入口,因为智能手机更方便做同样的事情。
它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无需寻找笨重的计算机,而且还可以移动。
而当可穿戴设备比智能手机更加方便、提供更好的体验时,可穿戴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新的入口。
3、智能手表的复兴需要技术进步。
目前,智能手表几乎已经崩溃,因为智能手表不好用。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易于使用。
易用性和可用性差之间的区别在于技术。
对于智能手表。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设备能否对人的语言进行语义识别,进而能否基于语义进行搜索,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提供搜索,是否能够返回有意义的搜索数据,是否能够进行分析和分析。
将数据处理成有用的东西。
信息,最后将信息反馈给用户。
语音识别、语义识别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搜索需要大数据支持,云计算提供计算能力。
而搜索结果的过滤和处理则需要人工智能技术。
它们是可穿戴门户的核心技术。
至于软件和硬件平台,并不重要。
无论是ARM处理器还是Intel处理器,无论是Android、IOS还是Tizen,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一个黑匣子,用户只需要体验一下即可。
只要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包括语音识别、语义识别、多轮人机对话、人工智能搜索反馈等,智能手表就会好用,销量自然就有了。
现在智能手表遭遇挫折,产品等待技术进步。
早期的辉煌在于人们尝试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技??术发展史上,新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接受,是因为它比旧事物更好。
目前的智能手表做不到这一点,但未来的智能手表可以。
2018年,百度在多个场合演示了多轮中文人机对话。
百度的语音技术也被列为麻省理工学院年度十大技术突破之一。
这说明可靠的语音语义中文识别离我们并不遥远。
智能手表的落潮在于产品等待技术。
当人工智能技术更进一步,智能手表将迎来新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