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的MP3、MP4、手机、平板电脑一样,可穿戴浪潮再次证明了深圳电子产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高效性。
就这样。
这又是一次模仿者的狂欢,但由于市场接受度较低,规模没有以前那么大。
从“模仿”到“创新”,路还很长很长。
深圳依然像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等待着苹果、谷歌等大公司新技术、新应用的召唤。
它能很快地完成任务,但离发号施令还差得很远。
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Apple Watch正式发布。
对于可穿戴市场的模仿者来说,这很可能是另一种兴奋剂。
在创业者还在涌入的那一年,Funcode创始人李凌霄将10个传感器和一块5*5cm的主板缝进了内衣里,并为其配备了一个“大哥大”形状的控制器。
买家可以使用这款售价30-40元的可穿戴设备进行自慰。
李想用这个来筹集资金。
他拒绝了一位想以1万元购买50%股份的投资者。
当他把主板缩小到3*5cm时,他迎来了愿意花几百万元购买10%股份的投资者。
“在深圳,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 2008年出生的重庆人李凌霄告诉记者。
他加入的“智能硬件联盟”已经有人了,其中大部分是可穿戴设备创业者。
加拉林创始人、记者的老朋友张冲出生于2010年,也是“联盟”成员。
2009年,智能戒指流行的空窗期,他成立了公司,花了7个月的时间做出了伽拉灵G1。
戒指中存储的个人信息和验证信息可以传输到具有NFC(近场通信)功能的手机。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去工厂、东莞、深圳,每天2-3次,凌晨1-2点回家。
加拉林G1卖了一万多块钱,这让他赚了一点钱,但很快就卖不动了。
今年2月,张某制作了另一款智能名片Galacard,售价1000元。
把张卖了之后,他就卖不出去了。
现在,张冲进入了李凌霄的领域,正在研发一款内置传感器的“飞机杯”(男性成人用品)。
当用户使用时,它会记录用户使用的次数和时长。
这款产品的想象力比前两者更大:它可以收集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并与医院连接。
“比如,如果你发现一个时间很紧的哥们,你可以给他推荐一家男科医院。
”这位不到两年就频繁换岗的创业者表示,在深圳,可穿戴行业非常热闹,大多数人都想赚点钱。
赚钱的企业家。
“我做情趣用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很简单,也有真正的需求。
”钱在这个圈子里也很热。
深圳当地一家投资机构已向张某投资1万元。
这些“想赚点钱”的创业者轮流在各种不起眼的生活用品,如尿布贴、充气娃娃、儿童玩具等中加入MCU(单片机)、传感器、通信模块,让它们“智能化”。
”,并声称当有足够多的用户时,他们将构建一个用于大数据挖掘的云平台。
最疯狂的时刻:2019年是深圳可穿戴设备最火的时候,友鸿科技总经理颜洪武至今还记得这件事。
深圳松岗全长约6公里的广田路沿线,分布着各类电子加工厂。
一路向东走到路的尽头,有一座普通的三层小院。
院子里堆放着杂乱的包装盒。
工厂面积约平方米。
这就是友鸿科技,一家据说在深圳排名前三的可穿戴ODM工厂。
负责接待的彭经理说,这里有6条生产线,员工超过10万人,年收入超过1亿元。
在一间面积约2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严洪武。
Yan 的职业生涯始于制造计步器。
2000年,日本计步器开始流行,这就是智能手环的前身。
“当时,一个类似于日本厚生省的组织提出‘日走一万步’对身体有好处。
仅仅靠日本订单就让工厂变得臃肿起来。
”颜洪武回忆道。
计步器的主要部件是运动传感器,核心是算法。
Yan引进日本技术,算法由西铁城提供。
“20世纪70年代,西铁城发明了机械计步器,戴在身上,迈步就会发出声音。
后来日本将其改造为电子感应式,走路时不发出任何声音,但它会发出声音。
”一定要戴在腰上,垂直的时候才会计步。
”严说,当时计步器有几个主要品牌:西铁城、雅马哈,还有一些来自日本军工的。
那时还没有“可穿戴”设备,它被称为万步计或计步器。
之后,Yan开始生产3D计步器,可以固定在身体的任何位置,而且更加准确。
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
颜不再追随日本,而是单独成立团队研究算法,推出了USB计步器。
“这是我们智能手机业务的开始。
我们的第一个客户是雅马哈,他一次性下了10万台的订单。
”严说,USB计步器的商业寿命持续了大约一年半。
在市场繁荣之前,深圳的计步器工厂同时也像友宏一样,在一代代技术的推动下,向国外厂商供货。
2007年,一些欧美手环品牌开始流行,如Jawbone、Fitbit,国内厂商咕咚也推出了健身手环。
2016年,谷歌推出智能眼镜,苹果则被曝正在组建著名工程师团队开发Apple Watch。
Pebble 等新公司已成为潮流引领者:在 Kickstarter 上创下 10,000 美元的众筹记录,并吸引了摩托罗拉、三星、LG 和索尼等巨头的关注。
对于深圳可穿戴市场到底是谷歌眼镜点燃的还是欧美手环点燃的,说法不一。
深圳种子工作室创始人潘浩认为,“当时深圳的这些创业者很少举一反三。
他们通常认为这个东西很好,然后就做出同样的东西。
因此,如果他考虑谷歌的眼镜,他们可能会生产谷歌眼镜。
做手环的人远远多于智能眼镜,所以我认为点火点就是手环。
“无论如何,深圳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已经爆发了。
”当时,我正好遇到日本整体经济不景气,这对工厂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的生活就难以为继了。
”严女士说。
严女士很少提前做市场分析,习惯于等待客户上门。
“根据他们找我们的紧急程度,我们就知道是否可以。
” 2017年的一天,颜洪武正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麦凯创始人李晓亮和他的团队突然拿着图纸闯了进来。
颜洪武打开图纸,眼睛一亮,立刻决定给这个“热心”的入侵者免费研发,迅速进军可穿戴设备,这也是李晓亮最尴尬的时刻,“我正在开发运动追踪器,很缺钱。
总公司投入50万元,半年时间研发费用超过40万元,账上只剩下7万元。
由于订单量小,我们找到了30多家工厂。
”李告诉记者。
李给同样陷入困境的严某带来了方向。
“我从来没想过这个东西能赚钱,”严说,“我只是觉得这很有趣,我想关注这个行业。
”当年,麦凯运动追踪器A上市,售价1万元,“在京东、淘宝、天猫等渠道上架后,销量稳居全国第一”。
最初数量为0,上市一年半后销售额突破万元。
同时,国内有两大追踪器品牌:一个是咕咚,另一个是麦凯。
数据显示,我们的销量是前者的5-6倍。
”咕咚追踪器早在2009年就已经上市,但销量平平,到了第二年就基本无人问津了。
某种程度上,麦凯是第一个让严洪武尝到好处的国内客户,这给他很大的启发: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来服务创意客户。
经过反复思考,他还为工厂提出了新的口号——专注智能硬件。
2018年9月,趁着运动追踪器热销,李晓亮再次找到友红,想做一款智能手环。
他买了Jawbone UP、Fuelband等各种手环,研究它们的材料、电池、屏幕、工艺等。
但到了今年4月,李晓亮停止了手环项目。
“我感觉有些不对劲,这样做的人太多了。
”他决定不再深究,转而开发了柠檬智能秤和Cuptime智能水杯。
他的感觉是对的。
今年,可穿戴设备已无处不在:6月,盛大国科电子GEAK Watch发布; 8月,深圳本土手表制造商盈趣成立; 10月,耐克推出手环Nike+ FuelBand SE,Safety Guard推出儿童表圈。
可穿戴设备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追踪器、手环、手表,而是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大部分是国外产品,例如iHealth智能血压腕带、Reebok Checklight智能帽子、Sensoria智能袜子等。
。
。
。
。
。
各类创业者依然争相进入,这与众筹的推广(如点名时间)不无关系。
“2020年是最热的一年。
”伽蓝创始人张冲告诉记者。
“好像谁都可以做,资本很热,团队也很多。
”友鸿的订单不断增加。
2017年,大量蓝牙追踪器厂商找到了它,其中新锐品牌ibody首次下单0台。
ibody的价格低得惊人,仅99元。
同类产品中,FuelBand售价在1000元左右,Jawbone UP3售价在1000元左右。
“年中的时候,ibody在京东做了一次团购,第一台几十秒就卖完了,然后5个小时就卖完了0台。
然后最后就卖完了0台。
”现在回想起来,燕洪武都觉得不可思议。
ibody的命令让颜的信心倍增。
今年4月,参加香港电子展,与三星、LG等世界级品牌站在一起。
这时候,严感觉泡沫真的来了。
在现场,他看到了各种毫无科技新奇感的手环:只是看上去很漂亮,功能无非就是监测心率、血氧等,已经在ibody上部分实现了。
“这个行业已经爆发了,一下子做手链的人太多了,更多的是为了吸引眼球。
”展会结束后的5月至8月,颜氏的订单进入高峰期。
“每天有7-8个客户,有时甚至超过10个,三个会议室迟早会忙得不可开交。
“严说,之前每月0台就是极限。
6月份之后,各类计步器(无论传统、USB、蓝牙)月产量达到10万台以上,最高月产量达到17万台。
”每个人都疯了。
您必须下订单并进行定制。
我们的开发能力跟不上,只能筛选一部分。
”严某回忆,极端情况下,有几个外国顾客打包好几万元现金,直接扔在柜台上,吓坏了几位外贸女士。
严某会像往常一样对通过筛选的顾客进行编号,从AD01开始,现在已经转移到AD了。
“目前,至少有一个客户还在做。
”在友红的车间里,几乎每个客户的样品都保留着。
它们被装在精致的小塑料袋里,钉在墙上。
看似高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瞬间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
今年7月,小米推出了79元手环。
据严洪武介绍,成本大概在50-60元左右,不算是损失,但对高价产品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Jawbone 的销量一直在下降。
“价格底线还在被突破。
年底,有客户向颜洪武定制了一款产品,想以低价进入沃尔玛(海外)超市,售价为3.50美元。
”预计1万台左右,1月份第一批货在0-0台之间。
“现实是,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滞销。
据政府部门统计,深圳涉足可穿戴设备的企业有200多家。
可穿戴设备品类繁多,但主打产品却寥寥无几,销量从上到下不等。
就连京东“双十一”期间销量排名所有智能硬件第二、健康品类第一的麦凯,年销售额也不过万元以上。
没有创新的“可穿戴产品”。
“深圳在收到市场信号后,可穿戴设备的迅速爆发,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链——从这一点来说,可穿戴设备与山寨手机、平板电脑没有什么区别。
“整个供应商已经很成熟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做山寨机,山寨机成熟了他们就会像山寨机一样成熟。
可穿戴手机只需要改变外形和主板就可以了。
说实话,他们并不像山寨机那样成熟。
”就像手机一样复杂。
”张冲说道。
张的观点可以代表很多业内受访者,其中包括大连达商贸(深圳)应用技术部经理季文文。
大连达贸易的母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电子元件分销商。
季女士在这里工作。
她已经工作了10年,是一位高级技术专家。
她经历过深圳的每一次电子浪潮。
“一开始是一群人做了MP3,然后就分成了两组,一组人转做MP4、数码相框,另一组人进入了手机行业到现在。
”制造MP4和数码相框的人群继续分裂,一些人制造手持导航,另一些人制造上网本。
之后这些都没有了,都涌入了平板电脑行业。
手机仍在缓慢增长,而平板电脑则持平甚至有所下降。
“公开信息显示,大多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厂商已经进入可穿戴领域,比如智能手表,他们已经耕耘了10多年,拥有成熟的产业链资源、强大的整合能力。
在纪文文看来,可穿戴产业链分为五个环节:芯片制造商-芯片分销商-方案设计公司-工厂-可穿戴制造商一个正确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创业者,首先找到有图纸的ODM/OEM工厂,这样。
如友鸿,工厂做了简单的设计后,就找到专业的设计公司,比如大连达,提供技术支持、方案设计等,并从原厂采购芯片,相比时代。
山寨手机、可穿戴设备行业新玩家不多:工业设计、众筹、云。
手环的核心部件主要是MCU、传感器(运动、心率、血压等)、通信。
模块(蓝牙芯片),就像手机等产品一样。
,这些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
MCU有德州仪器、Broadcom、Silicon Labs等,传感器有Analog Devices、Maxim、Freescale等,蓝牙芯片厂商有CSR、Broadcom、Qualcomm等。
它比较复杂,和手机非常相似,包括CPU、内存、存储、主板、屏幕等,供应商也类似。
“厂商开发一款芯片需要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卖的都是1-2年前的。
设计精良。
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的芯片已经存在,但在物联网时代,需要连接到云端,因此用于连接的芯片都是新的,例如低功耗蓝牙和Wi-Fi 。
“分销渠道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增加了科通芯城、云瀚芯等线上渠道。
至于设计方案,”以前就有过。
更重要的是把现有的东西整合起来,搭配成一个新的产品。
“、商业模式。
”纪文文介绍,大连达制定方案后,ODM通常会收回来改,不会重新开发。
此外,由于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要求较高,一些工业设计公司也参与其中,比如Rococo。
生产流程“有一些新的原材料供应商进来,比如注塑。
” “生产蓝牙音箱、山寨手机的工厂都转移到这里了。
“季文文所在的应用技术部拥有80人的团队,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案设计。
目前开发的解决方案已覆盖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手机、车载应用等26个行业。
大连达已充足的可穿戴芯片。
在深圳,每天都有一条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线在售,仅智能手表就有5-6个品牌,但大连达仍然没有可穿戴设备的“肉”。
一开始。
”纪雯雯说道。
“我们有70-80个可穿戴设备客户,其中大部分是ODM工厂。
”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是可穿戴设备市场接受度低的重要原因。
张冲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在“芯片层面”,但显然,就像过去的手机、平板电脑一样,本土企业家远不具备这种能力。
因此,“只能做一些应用来创新,无论是做成情趣用品还是玩具,都只能在应用层去做。
这些多么有创新性,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销量太小,导致无法获得“云计算”所需的海量数据,这让这个听起来美好的前景变得阴云密布。
在方广资本CEO洪天峰看来,可穿戴设备基本都是“逆向”。
人性”,因为“人性不喜欢穿戴东西。
”更重要的是,可穿戴设备是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不值得大家“如此关注”。
是万物互联。
,不要只在人面前大惊小怪。
人没有什么错。
人们本身就非常聪明。
我是一名高血压患者,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我什至不需要测量就知道哪些天我的血压高,哪些天低。
真正的机会不在这里,它不是测量血压、测量心跳或睡觉。
可穿戴设备在万物互联中只是沧海一粟,物比人多得多。
所以创业必须脱离人,成为人以外的东西。
我不认为智能家居存在问题,但实际上还有更广泛的问题。
过去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未来是人与事、事与事;关键不仅仅是对话的问题,而是智慧,智慧来自连接、感知、大数据、云计算。
“可穿戴市场上有很多企业家抱着‘赚快钱’的想法。
对他们来说,洪的理论显然过于雄心勃勃。
同样看好物联网的科通芯城董事长康经纬认为只要Apple Watch不上市,中国就不会有可穿戴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