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联网这样的行业,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电商、O2O、支付……包括今天的AI。
然而,有一个领域似乎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智能电视行业。
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设备后,第一台黑白电视在美国诞生。
短短几十年,它就一跃跻身彩电行列。
我国于2016年3月17日首次推出黑白电视,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过去十年,老牌电视厂商经历了命运的突然洗牌。
互联网大潮来临,互联网巨头虎视眈眈地瞄准电视战场。
巨头跨界颠覆“征服世界”,传统厂商纷纷“撑腰”。
中国拥有非常好的电视消费群体,电视企业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
在电视设计、研发、生产、供应等方面已形成强大而完整的体系。
然而屏幕和芯片这两个核心部件一直是国内电视厂商的“心病”。
目前,在屏幕方面,索尼、三星、LG、夏普、飞利浦、奇美、友达等厂商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台湾联发科和开曼晨星也占据了电视芯片的主要市场份额。
国产电视芯片崛起的大环境首先是芯片。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对电视的画质和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电视芯片成为众多电视厂商竞争的关键筹码。
芯片性能对电视体验至关重要。
智能电视不仅需要能够完成传统电视的解码和显示功能,还需要运行操作系统和许多应用程序。
因此,芯片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两方面。
可以说,电视芯片是智能电视的“大脑”。
与手机芯片不同,电视芯片主要控制电视的画质、音质、运行速度、解码功能等。
和其他芯片的发展一样,中国大陆早期的电视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其中,台湾芯片占据市场主流,晨星、联发科、联咏、瑞昱半导体四大电视芯片公司垄断国内市场。
早期,我国芯片设计人才短缺,企业资金有限。
种种原因导致电视芯片依赖进口。
一方面,台企利用自身优势涨价,芯片采购成本上升。
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认识到“电视芯片”的重要性,并努力工作。
一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芯片”研发狂潮。
。
依托彩电市场的用户基础,国内巨头海信于2016年开始自主研发电视芯片,并最终于2018年成功研发出中国首款电视芯片海信“新芯”。
目前,国产电视芯片中最火的“炸鸡”当属华为海思。
华为海思的hiV、hiV芯片正在成为众多品牌4K电视的“心脏”,其中包括夏普、海信、康佳等品牌。
其中海思芯片目前出货量超过1000万颗,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如今,锐迪科、晶辰半导体等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
国产电视芯片崛起的四大原因: 1、国家对电视芯片的重视。
中国本身就是生产大国,国家在政策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这为电视芯片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海信、海尔均具有国企背景,在“电视芯片”的研发上投入巨资,体现了其大力发展的决心。
2、国内芯片企业追赶国内企业的势头非常可观。
2017年,RDA推出了用于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的高性能射频接收芯片RDA。
这是国内第一款在该领域成功推出的芯片。
Amlogic半导体于2018年发布了全球首款4K插卡式智能电视。
处理器方案——T(主芯片)+T。
该方案的主要功能基于Amlogic T芯片。
据悉,Amlogic T主控芯片已成功应用于海尔“魔卡电视”、大麦“分体电视”。
3、国内电视市场巨大,智能电视是一片蓝海。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消费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智能电视是未来的蓝海。
电视芯片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智能电视保有量达到1.93亿台,同比增长31.9%。
4、“涨价潮”让国产电视芯片有了更多机会。
近年来,对于电视企业来说,来自上下游的压力都很大。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使得成本控制成为厂商关注的焦点。
面板价格逐年上涨,进口电视芯片也是如此。
自从台湾晨星被联发科收购后,市场就形成了“垄断”,价格也上涨了不少。
许多电视公司都在苦苦挣扎。
这为国内电视芯片企业提供了机会。
目前国内智能电视芯片主要以单芯片为主。
一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降低了智能电视设计和研发的难度。
与进口关税等成本相比,国内企业优势明显。
在屏幕领域,索尼、三星、LG、夏普、飞利浦、奇美、友达等厂商一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近年来,大陆企业在光电领域发展迅速,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等企业。
迅速崛起,逐渐弥补了这方面的短板。
全球显示面板行业正在经历从LCD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一轮技术变革。
面临命运的十字路口,2019年10月26日,京东方(BOE)成都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宣布量产。
这是中国第一条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量产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纵观全球液晶面板产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日本和台湾企业似乎思路不清,后劲不足。
最新的柔性屏幕基本由中国和韩国主导,而三星在OLED屏幕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
中国在电视大尺寸液晶屏领域的份额不断增加。
京东方今年首次超越韩国三星和LG,成为显示面板出货量第一。
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中小尺寸液晶屏领域,韩国和日本企业仍然占据优势,但中国也在努力逐步蚕食其市场份额。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今年3月京东方入股苹果。
该供应链成为苹果笔记本电脑的供应商和苹果手机OLED屏幕的观察对象。
液晶显示的未来属于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成败并不取决于短期的技术水平,而是取决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撑持续的技术研发。
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有足够的后劲。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才能凭借自身的成本优势,不断将韩日企业挤出中低端市场。
他们在中低端市场逐步积累,不断为高端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开发。
的能量.彩电发展趋势 1、中高端芯片是发力方向。
目前,国产电视芯片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至少在数量上,已经超越了进口芯片。
但高端智能电视芯片仍存在缺口,需要大量进口芯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差距。
这种差距在中低端智能电视芯片的应用中并不明显,但在高端电视上就很明显。
高端智能电视图像的解码、音乐源的解码都对芯片提出了要求。
非常高。
但当前的电视升级对于国内厂商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一旦进入高端市场,未来国产芯片在该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涵盖从高端到低端的所有领域。
2、大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过去,市场上销量最高的液晶电视屏幕尺寸并不大,往往在50英寸以下。
但随着液晶面板生产结构的升级,这种现象在2017年有了明显改变,55英寸、65英寸甚至更大尺寸的产品逐渐成为主流。
3、智能产品创新技术研发 显示技术创新仍然是推动彩电行业前进的核心因素。
无论是坚守液晶阵营的“保守派”,还是谋求新显示技术转型的“激进派”,中国彩电市场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形势下,利用技术创新满足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已成为各彩电厂商的共识。
在实体经济不景气、众多行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彩电市场却逆势增长,让不少投资者振奋不已。
创维、TCL、海信、长虹等厂商目前主营业务继续表现良好,业务转型稳步推进。
他们每年的业绩是确定的,他们的投资是划算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各厂商主推的电视显示技术各有不同,整个行业的技术路线似乎面临倒戈风险,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