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迭代

国产传感器何时能领先?

时间:2024-02-25 14:44:20 科技迭代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感知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

传感器的出现,成为人类看清一切的“耳朵”和“眼睛”。

福布斯认为,当前乃至未来几十年,传感器均位居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十大科技产品之列。

因为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智慧城市,智能化最前沿所需要的态势感知都需要从传感器开始。

01. 传感器。

国内传感器市场巨大。

预计到2023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元。

20世纪60年代,我国传感器制造业开始发展。

1972年,中国第一家压阻传感器研制生产单位成立; 1974年,我国第一台实用化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研制成功; 1982年,我国率先启动硅微机械系统(MEMS)加工技术和SOI(绝缘体)硅技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基于硅微加工技术的绝对压力传感器、微压力传感器、呼吸机压力传感器、多晶硅压力传感器、低成本TO-8封装压力传感器等相继推出和生产。

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重大进展。

进入21世纪,传感器制造业开始从传统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将传感器制造业的发展推上了新的台阶,从而催生了研发热潮,凸显了其市场地位。

然而,目前我国传感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回避三大问题。

首先,赛道千亿市值,但国内玩家并不多,领军者更少。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2020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

2021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850亿元。

到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3800亿元。

可以说,传感器的市场巨大,而且非常火爆。

从玩家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2月9日,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注册企业共有16875家。

其中,2019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62家,但市场参与者主要是中小型制造企业。

主。

国产传感器中尚未出现传感器“巨头”。

目前,作为苹果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歌尔和瑞声科技在声学传感器领域表现不俗。

但在手机、汽车、过程控制、可穿戴、物联网等领域,国内尚未出现领先者。

玩家。

或许是因为企业数量不多,我国传感器发展比较缓慢,与国际市场差距比较大。

Melok公司董事长卢静分享了两个数据:“第一个是2007年,中国中高端传感器约99%依赖进口,到2016年,96%依赖进口。

现在中国自主研发了它。

”超过了10%。

也就是说,从4%到10%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而之前的十年只增长了4%。

”其次,不赚钱成为国内传感器企业的难题。

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全球商品化的传感器约有26000种。

传感器的整体价格也在上涨。

IC Insights预测,2022年全球传感器整体平均售价将比2021年上涨11%,成为20多年来最高的价格增长率。

但由于工艺研发投入巨大以及红海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传感器的利润一直被压低。

智能传感器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情况。

一般来说,净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利润越高,公司的业务价值就越大。

据统计,去年上半年,近40%的传感器企业利润率在5%以下,其中6家为负。

总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50家传感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为129.68亿元,平均利润为2.59亿元,利润中位数仅为8000万元。

超过半数(36家)企业上半年利润未能达到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日本传感器公司基恩士能够多年保持毛利率在55%以上,并且从不接受定制产品。

也就是说,国内外利润存在巨大反差。

同济大学教授白杰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传感器层面与国际巨头竞争太难了,因为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已经形成。

”事实上,一旦国内企业成功研发出某种产品,国际巨头就会大幅降低相应产品的价格。

在谈到利润差距时,九豪电子CEO刘卫东先生表示:“不仅是传感器行业,包括汽车在内的任何行业,只要我们做得不好,别人就会垄断,赚取暴利。

” “当国家达到一定水平,需要进行替代时,因为国外企业最先发现商机,国内企业需要依靠成本优势进行替代。

刘卫东先生表示:“价格战并不是国内企业愿意主动采取的事情,一些有关键能力的企业会出现暂时的垄断,他们的利润更好是客观事实。

这也是国内企业需要的。

”赶上。

”三是国内传感器芯片研发能力薄弱。

据《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统计,中国传感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

中国制造传感器的公司很多,但设计传感器芯片的公司却很少。

一款主流智能传感器芯片的研发投入约为10亿元,需要数??十人的科研团队6至8年的积累。

只有批量生产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产品才能盈利。

而且,传感器芯片研究失败的风险很高。

一般来说,中国本土中小型企业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和风险。

即使研发成功,也往往很难形成盈利的出货量。

02.中国传感器的发展路径中国传感器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目前,民用和消费级的中国传感器都占有一席之地。

过去,声学传感器在美国被Knowles品牌垄断。

不过,随着潍坊歌尔声学大量出货耳机,自然就转向了最关键的MEMS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采用了类似于传统机械加工的方法)。

完全不同的半导体工艺)挑战。

2011年,美国业界认为MEMS工艺已经成熟,可以广泛推广应用。

围绕MEMS工艺技术和应用,建立并形成了传感器行业的创新和突破。

随着MEMS的发展,近四分之三的半导体传感器销售额来自采用MEMS技术制造的产品。

MEMS 器件目前占全球传感器总出货量的 54%。

尽管积极发起大量专利诉讼战,楼氏集团仍在节节败退,而中国声学传感器却如兵团般崛起。

据Yole统计,2020年,全球MEMS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歌尔股份、楼氏电子、瑞声科技、宇泰科技和敏芯科技。

其中,歌尔MEMS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到32%,首次超越Knowles跃居全球第一。

在新兴领域,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传感器总能充分发挥优势。

然而,随着去年市场的发展,消费级传感器的需求减弱。

对于未来十年传感器的下一个爆发点众说纷坛,工业、汽车、健康相继选定。

英飞凌大中华区生态总监王金柱认为:“健康”。

王金柱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的寿命也在增加。

老龄化后,出现了很多健康问题,所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对隐私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都在发生根本性的深刻变化。

”早在2017年,中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

随着生命医学和大健康的兴起,测量血压、血糖等的生物传感器也蓬勃发展。

以与医疗设备相关的传感器为例。

额头或手腕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使用红外传感器;医院办公室和病房的空气控制系统采用高精度压差传感器;疫苗、药品等生产、储存、运输所需的设备都离不开温湿度传感器。

因此,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几类传感器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目前国内专注于医疗领域传感器的企业相对较少。

国内厂商生产的压力传感器大多为常规传感器产品,以陶瓷材料为主的低端产品,产品结构较为简单。

随着传感器在健康领域的爆发,国内企业需要及早做好准备。

03.总结2017年,有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将迎来传感器的快速发展。

不出所料,2020年以来,众多优秀传感器企业纷纷上市,迎来发展机遇。

2022年将有10家专注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的上市公司,包括纳芯微、经纬恒润、SmartSite、奥比中光、奥迪威、晶华微、长盈通、吉康仪器、灿瑞科技、云里物力等。

国内传感器技术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国产传感器也发展迅速。

我们期待中国企业引领传感器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