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国产可穿戴设备的春天还很遥远

时间:2024-05-22 18:47:29 科技赋能

作者:Alter 众多微信智能手环的热销,让国产可穿戴设备再次火爆。

借助百度云和微信平台,无论是华为、TCL等老牌硬件厂商,还是咕咚、乐信等新兴品牌,还是众多山寨企业,都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从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的现状来看,他们只是极客们炫耀的玩具。

即使有价格从不足百元到上千元的产品,仍然无法给普通大众购买的理由。

计算设备的下一个发展是可穿戴设备。

然而,从概念到入门再到产品已经逐渐成熟的国产可穿戴设备为何还要等待井喷的春天呢?伪智能,难以吸引普通用户。

虽然国产智能手表、手环都被贴上了智能的标签,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产品是伪智能的。

计步、睡眠监测、闹钟、手机断线提醒、消息提醒等基础功能已经成为很多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

传感设备发展落后成为可穿戴设备的致命弱点。

而这些基础功能只有在人人都有手机的情况下才能吸引追求新奇的极客。

京东在首页推广的一些智能手环一天只卖几千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今的可穿戴设备就像手机中的功能手机。

与普通电子手表相比,它们确实足够聪明,但与智能手机相比,它们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真正的可穿戴应该是机器与大脑的沟通,与身体器官的交互,而不能仅限于功能性应用。

目前,智能手表、手环从产品定义上来说都属于手机配件。

三星Galaxy Gear和OPPO的O-Band均作为手机配件出售。

对手机的强烈依赖对智能手表、手环的销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手机的强大功能相比,就显得可有可无。

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如果不改变,将难以维持。

没有创新,就被抄袭。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本质上都没有太多创新。

毕竟,手表形式的手机几年前都是中国山寨厂商生产的。

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尚未具备革命性的功能,但早已同质化。

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和手环。

从外观到功能,都一模一样,就像是出自设计师之手。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山寨产品用更低的价格和相同的功能来欺骗早期的可穿戴设备体验者。

首先,原创品牌产品销量不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信心从事研发。

二、山寨产品品牌的劣质产品和糟糕的体验向大众传递出一个信号:国产可穿戴设备就是垃圾。

在功能机时代,山寨手机的出现几乎消灭了所有国产品牌手机,造成了目前手机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的局面。

可穿戴设备的进入门槛很低,几乎任何小而有实力的电子厂都可以生产。

如果不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国产可穿戴设备恐怕也难逃国产手机的命运。

保守,只是等待机会。

除了华为和OPPO之外,很多国内手机厂商都没有研发过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前景广阔,但尚未成熟。

很多厂商有概念但没有产品。

说白了,他们只是在等待和观望。

传感技术的落后,让习惯于硬件堆砌的国内手机厂商不愿自行突破。

他们还担心谷歌和苹果的产品太受欢迎,不会给自己留下多少市场。

毕竟国内手机厂商在研发能力上还是太落后了。

同样,微信和百度云也在争夺可穿戴设备的入口,但它们只吸引了小公司。

传统手机巨头不愿被腾讯、百度所控制。

他们想要而且必须建立自己的可穿戴设备入口。

智能手机市场的战争非常激烈,全力以赴的在可穿戴设备上无疑是浪费时间。

总体而言,手机巨头都比较保守,只是等待可穿戴设备爆发的机会。

对于想要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盈利的中小厂商来说,无论从资金还是研发能力上来说,都不可能引领可穿戴设备的革命。

谷歌眼镜未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星Galaxy Gear过于依赖手机,许多可穿戴设备品牌都在追随MOTO的脚步。

或许当MOTO和苹果iWatch上市时,国产可穿戴设备将迎来质的飞跃。

如果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不能克服抄袭的侥幸心理,依靠国外产品来获取市场份额毕竟不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和三星夺走了90%的利润,国产品牌要想生存只能拼配置和价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产品牌的不作为,我们在可穿戴市场还只是喝汤者,国产厂商拼价格、拼硬件的困境将会再次出现。

人们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前景广阔。

电脑、手机时代国产设备能否摆脱依赖国外技术的命运?我只能说,抄袭模仿不能等到国产可穿戴设备的春天,前面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