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lter)最近,多款智能手表产品相继推出,包括谷歌的MOTO、LG的G Watch R、三星的Gear S,以及新发布的Apple Watch。
虽然网友们对这些产品提出了批评,但与目前国内的情况相比,国产智能手环产品的缺点较多。
目前国内手环产品主要以智能手环为主,智能手表并不算太多。
虽然国内可穿戴厂商时常登上头条,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从国内外产品对比来看,除了国内智能手环产品技术明显落后之外,笔者认为国内产品理念还存在三大误区。
核心功能错位当前的可穿戴设备还处于伪智能时代。
国内可穿戴厂商在技术上也停留在应用阶段,但国内腕带产品过于强调产品的智能化,尤其以推荐核心功能为主。
以智能手环为例。
很多厂商特别强调自己的睡眠监测功能,或许是受到Jawbone等国外运动手环的影响。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产智能手环产品在算法上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差距。
据笔者了解,目前智能手环的功能来自于运动传感器,也就是说所谓的睡眠监测也是通过用户的动作来判断的。
这样一来,对于睡眠时喜欢翻身的用户来说,睡眠质量肯定不好。
会很高。
用户看到数据后会担心自己的睡眠状况。
即使进行饮食治疗甚至药物治疗,由于智能手环是通过运动来判断睡眠状态的,所以数据上仍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所以这会直接引起用户对产品本身的反感。
三星和苹果都只强调运动,而没有触及睡眠。
国内厂商将睡眠监测列为核心功能之一,仿佛在调侃用户体验。
另一个功能问题是国内厂商忽视了时间显示。
有些智能手环采用点阵屏,视觉效果不太好。
有些智能手环甚至没有显示屏。
Jawbone产品定位为运动手环,而国产智能手环定位为智能。
用运动手环的设计来制作智能手环是不明智的。
国内厂商在技术上还停留在应用层面,所强调的核心功能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解决方案能力。
核心功能的错位,让智能手环产品的普及之路变得不明朗。
“不屑”的运动服务,无论是Apple Watch、MOTO还是Jawbone产品,运动功能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增强。
当然,国内产品也以运动计步为核心功能,但始终只停留在计数上。
步级。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购买智能手环产品都是为了自身的健康,因此国内外厂商都将健康和运动作为主要卖点。
对比国内外智能手环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国内不少产品在运动服务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短板。
从苹果智能手表在运动方面的功能设计来看,它通过简洁的图表为用户展示日常活动,并每周根据日常运动情况为用户推荐新的运动目标。
当然,运动提醒和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它们仅提供运动检测,允许用户设置每天行走的步数,或者添加久坐提醒功能,但不帮助用户指定详细的运动计划。
可以说,国内很多智能手环产品只是记录用户的运动情况,并不能帮助用户锻炼身体。
这种服务的缺失,是很多人对这类产品漠不关心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的智能手环设备尚未添加心率传感器。
运动传感器可以说是最核心的部件。
连最基本的体育服务都不提供。
喜欢上这些国产智能手环产品确实不容易。
廉价个性化科技与时尚结合的例子已经司空见惯。
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开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腕带产品当然也不例外。
苹果为Apple Watch提供了22种不同的表带,这是与时尚保持一致的明显例子。
国内厂商确实在个性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能达到美观标准的产品却很少,更不用说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了。
这一结果与国产腕带产品的降价有很大关系。
小米的智能手环、百度的免费解决方案等不断拉低国产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底线。
当然,由于价格原因,在设计和做工上不得不做出妥协。
用户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颜色的差异。
。
一些国内厂商选择走时尚路线,但他们的产品却迟迟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许多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都是初创公司,在品牌和知名度上没有优势。
即使设计足够优秀,也难免会被忽视。
买吧。
廉价的个性化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时尚需求。
国产可穿戴设备走的是国产手机的老路。
低价占领市场固然好,但低价之后,想要转型为高端产品却并不容易。
笔者希望有实力的可穿戴厂商能够走出廉价圈,满足国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也希望国产智能手环设备不要像国产手机一样,无法在高端市场有所作为,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与苹果和苹果互杀。
三星不屑。
或许正如一些人评论的那样,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表无法引领可穿戴潮流,但目前这些产品仍然是市场的主流,其地位和影响力短期内无法被超越。
这些产品的发布无疑将揭开人们对于国产智能手环产品的一些误解。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时代,国内厂商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