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之际,共话物联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转载本文,请联系鲜枣课堂公众号。大家好,我是小枣君。前两天去上海参观了IOTE物联网展。通过现场所见和与专家的探讨,我深切感受到物联网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将发生重大变革。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与大家交流碰撞,抛砖引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演进提到物联网,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大、物、云、移动”四大天王中,物联网的诞生时间最早。准确地说,它早于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它已经作为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军事领域。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TCP/IP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出现,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LAN和WAN迅速流行起来,并最终催生了伟大的全球互联网。受上述技术的影响,传感器网络逐渐将其数据传输通道转变为IP和以太网。同时,随着传感器技术的突飞猛进,传感器网络也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工业和民用领域。1996年,澳大利亚研究机构CSIRO在美国成功申请了无线网络技术的专利,从而将Wi-Fi这个新兴的东西带到了我们面前。不久之后,在1998年,蓝牙技术也出现了。以Wi-Fi、蓝牙为代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迅速普及推广,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传感器网络迅速吸收了这些无线通信技术,并将其扩展到家庭和商业应用场景。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Ashton教授首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他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KevinAshton2003年,美国杂志?提出传感器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英国卫报、科学美国人、波士顿环球报等主流媒体开始使用“物联网”一词代替“传感器网络”,两者开始划清界限。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份报告可视为在官方层面正式赋予了“物联网(IoT)”法律地位。报告封面我国老百姓对物联网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不过,当时人们对物联网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一个名词——智能家居。智能家居(SmartHome)在很多人眼里,物联网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物联网就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事物连接在一起。如果是有线的话,到处都需要有线,成本太高,难以普及。在无线方面,受限于频谱资源分配,只有Wi-Fi和蓝牙使用的免费ISM频段(如2.4GHz)可以在民用领域免费使用。Wi-Fi、蓝牙等技术最致命的问题是通信距离太短,最多只有几十米。因此,它们可以应用的场景,想来想去也只是室内场景(家庭、办公室)。厂区、林区、渔区、牧区、公路等室外场景没办法使用(或者成本太高)。除了智能家居,还有一个物联网场景广受青睐,也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就是以NFC、RFID为代表的超短距离近场通信技术。你们不是沟通距离很近,所以可以面对面交流。近场通信(公交卡刷卡)NFC、RFID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广泛应用于物资管理、商品支付、身份认证、门禁控制等场景,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回到智能家居的话题。2005年后,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成功,人们陷入了对数码产品的狂热。很多人认为,数字生活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智能家居也即将迎来大爆发。于是,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智能家居企业,希望借此乘风破浪。然而风口并没有如期而至,这一堂课持续了十年。在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中,通信工程师们也在积极探索可用于远距离通信的物联网新技术。很快,他们就专注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即2G/3G技术。在基站的帮助下,物联网的覆盖范围可以大大增加,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这一时期大量2G/3G物联网卡终端入网,形成了物联网市场的主力军。2013年,中国发放了4G牌照。没过多久,4GLTE就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有了4G,人们自然会想到用4G来做物联网应用。但是4G是高端网络,不仅速度快,而且成本高(芯片、模块、封装)。大多数物联网场景不需要这么高的速率,也负担不起这么高的成本,所以只能继续用2G/3G,硬撑着。2015年,华为和高通突然带了两个孩子进屋告诉我们,一个叫NB-IoT(窄带物联网),一个叫eMTC(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两个孩子都是LTE的表亲,他们要一起打天下。说白了,NB-IoT和eMTC都是LTE的简化版,速度更低,成本更低,可以同时连接的终端更多,专门用于物联网场景。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LPWAN(LowPowerWideArea,低功耗广域网)技术。老板们对NB和eMTC都很满意。他们心里想:看,路已经给你们修好了,我们就到这里来吧!因此,市场和用户并不怎么买账。一方面,他们觉得NB-IoT的网络覆盖不是很好。感觉NB-IoT的成本还是太高了。因此,相反,他们专注于另一种“不起眼”的技术,即Cat.1。Cat.1的起源我就不多说了。您可以在这里阅读:Cat.1从何而来?简而言之,Cat.1就是LTE。Cat.1终端速率可媲美3G,可无缝接入现有LTE网络,基站无需升级软硬件。在芯片模组成本方面,Cat.1集成度更高,硬件架构更简单,价格更低。也就是说,Cat.1兼具网络覆盖优势和成本优势。Cat.1在2020年彻底火了,不仅判了国产eMTC死刑,还抢了NB不少份额。今天的Cat.1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它的成功验证了一个永远正确的真理——“在成本优势面前,一切高科技都是纸老虎”。再来看看5G。在5G的三大应用场景中,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尚未顺利落地,与4G的差距无法弥合。NB和eMTC都够用了,干脆把兄弟们转成全职,直接升级到5G。(没想到Cat.1会挖墙脚。)目前唯一被寄予厚望的就是uRLLC低延迟高可靠通信,也用于物联网。但能用的场景并不多,只有远程驾驶、智能制造、远程手术等。经过折腾折腾,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演进格局已经形成:随着2G/3G的退出,大部分3G和一小部分2G将迁移到Cat.1。大部分2G将迁移到NB-IoT。eMTC在国内基本没用。LTECat.4是辅助Cat.1的补充。(点击看大图)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说完技术,再来说说产业。今天的物联网行业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状态。没有人怀疑物联网的价值,但真正能在物联网上赚大钱的人却寥寥无几。物联网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只要懂得如何嵌入单片机,就可以开始一个小项目了。早年智能家居火爆的时候,很多团队入局,通过写物联网项目的BP(商业计划书)向投资人要钱。虽然后来一批又一批倒出来了,但又一批又一批地进来了。现在进来的这批人,不仅是搞WLAN短距离IoT的,还有搞LPWANIoT的。不仅要搞硬件,还要搞软件和平台。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聚焦这些年炒作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医疗等概念。物联网架构的四个层次不知道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同质化竞争加剧,强者恒强,弱者淘汰。在2C(消费)市场,小米、华为、苹果等大厂纷纷拉拢生态圈,形成阵营优势。小常挣扎求生,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即使排队,也只能喝汤,不能喝肉。在2G和2B(政企)市场,资源为王,赢家通吃。要么你够大,控制供应链,控制渠道,把成本压得够低,拼价格,把对手累死。要么你有关键资源,能拿到政府、国企等大客户的定向订单。否则,你只会用完钱然后走开。中下游企业处境艰难,但上游又是另一番景象。芯片和模组作为物联网产业的上游,在大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发展迅速。以前只知道高通、华为、紫光展锐、联发科做物联网终端芯片,现在傲尔、移动芯通、智联、信义都做了。资本的涌入助推了芯片企业的崛起,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芯片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推出越来越好的产品,推动行业发展。话虽如此,我国的物联网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上游,底层技术越低,我们的自主率就越低。例如,对于传感器这样简单的东西,芯片的自主率不到10%。UWB和蓝牙AoA(精准定位场景)现在越来越流行,我们的核心专利占比也远低于美国。核心的东西越多,利润率就越高。于是,在看似繁荣的市场中,巨额利润悄然流入了国外企业的腰包。国内公司打架,员工辛苦,每天996,也许只是为了一块小蛋糕。最后总结一下:1、当前国内物联网市场,技术演进路线十分清晰,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有的企业会被淘汰,有的企业会全面崛起,成为寡头;2、包括芯片等,国内自主研发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增加。然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谨防泡沫,浑水摸鱼;3、整个物联网行业都是由技术驱动转向应用驱动,需要持续关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落地。这是一场持久战,谁能活到最后,甚至跨过轮回,谁就能笑到最后。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