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Apple Watch即将发布。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虽然Apple Watch今年4月份才正式发布,但全年销量可能会达到1万台。
这将使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表供应商,占据全球55%的市场份额。
暂时不评论Apple Watch及其期望,但还是有必要盘点一下过去三年的可穿戴产品。
在概念火爆但市场不景气的一年里,Pebble 远超预期的 1 万美元众筹金额,奠定了智能手表领域的里程碑。
随后,可穿戴产品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去年的CES到如今的MWC,可穿戴产品每年都是展会上的热点。
今年,华为和LG也推出了新的智能手表产品。
自今年年初以来,可穿戴设备已经问世三年了。
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产品在三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可穿戴产品,虽然各种可穿戴概念和设备纷纷亮相,但噱头十足,让人应接不暇。
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产品都是喧哗少雨。
预计可穿戴市场将逐年爆发。
不过,回顾近三年的可穿戴产品,概念一直热销,市场也一直火爆。
荒废了。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日常生活,你怎么谈得上颠覆呢?这一年,联发科在经历了转型智能手机的失误后,全力发力。
这让很多山寨厂商又看到了希望。
但由于国产手机品牌的没落,千元机型已经成为主流,山寨厂商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都不再具备优势。
智能手表的兴起让很多厂商看到了希望。
一时之间,各家厂商都推出了可以打电话、拍照、发微信、浏览微博、甚至跑步成绩的手表产品。
此类手表产品大量出现。
此类手表往往直接应用手机或平板解决方案,例如MTK和Ingenics。
以J为代表,运行原生Android系统,定制界面,成为所谓的智能手表产品。
定位模糊,功能缺乏针对性,很多厂商都按照手机一样的方式做手表,注定是昙花一现。
在当今大屏智能手机时代,用户不需要手表手机,手表手机似乎能做一切事情。
想做,但是做什么都不方便。
作为一款手表,它拥有300到400mAh的电池容量,但却背负着通用手机处理器和庞大的Android系统。
与智能手机相比,电池续航更成问题,最终变得毫无用处,很快被市场淘汰。
Android Wear,一个两难的选择。
去年3月18日,谷歌发布了Android Wear平台,具有卡片式交互和语音控制功能。
这些功能完全是为可穿戴设备和小屏幕设计的,尽管它们并不是谷歌的诚意之作。
不过,以Google Now和谷歌语音控制为核心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相比智能手表初创公司从手机上使用的Android系统来说,在体验上可以说有很大的优势。
与之前无处不在的手机手表相比,Android Wear奠定了手机的中心地位,也算是在手表的定位之争中站稳了脚跟。
同时,系统也变得封闭,对内容和交互都有严格的限制。
有限的。
而对于国内市场来说,由于谷歌服务的阉割,这类手表也缺乏使用环境,国内厂商陷入困境。
即使对于全球市场,尽管有Moto这样的明星产品以及三星、LG这样的一线厂商,但去年Android Wear手表的销量也只有72万块,与预期相去甚远。
在手环同质化严重的今年,手环市场呈现出短期爆发的趋势。
从售价近千元的Fitbit、Jawbone、Nike+,到小米79元的小米手环,智能手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这是一个很大的起伏。
依托小米手机的品牌背书,通过小米模式,挤压上游供应链,最终以79元的价格终结了低端手环市场。
低功耗蓝牙与三轴加速度计的结合是很多手环产品的标配,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也成为标配。
虽然不同的手环也在尝试拓展通知提醒等功能,但手环这样功能比较单一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同时,计步、睡眠监测等功能仅依赖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本身并不准确。
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这些数据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以小米手环为例。
密码解锁、电话提醒等功能成为更加实用的功能。
较低的价格和较低的门槛使得手环产品成为厂商和用户都更容易接受的可穿戴产品。
但就产品本身而言,手环实现的功能过于单一,难以采用。
承载着人们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期待。
而以计步、睡眠为代表的运动健康的定位,也进一步强化了手环在这一场景的应用。
后来发布的一些手环产品,如GALAXY Gear Fit、Microsoft Band等产品,进一步加入了陀螺仪。
、心率等传感器可以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数据检测。
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细分需求。
如果你不知道 Android Wear 设备的年销量为 72 万台,那么与 Child Defender 的 55 万台销量相比,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有点惊讶。
是的,功能≠智能,它不等于需求。
用户并不是需要一个功能很多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真正面向细分需求,抓住用户痛点,有针对性地实现功能。
到了极致,你就能赢得市场,甚至创造市场。
孩子的安全是很多家长的痛点。
它不做通用手环和手表产品,而是专注于儿童安全。
针对这一细分市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成为国内销量最高的儿童智能手表。
如今,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
过去一年,除了搜狗、腾讯、百度进入市场,还有很多初创公司,儿童定位市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这让我想起最近网上关于第三代儿童卫士的猜测。
无论是心率测谎仪,还是拍照答题,到底靠谱不靠谱,相信我们仔细思考“痛点”和“需求”后就会有答案。
如果说电脑和手机是我们连接和了解世界的窗口,那么可穿戴设备就是我们了解和连接自己的桥梁。
通过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记录自己的行为习惯。
通过感知自己的活动场景并连接自己,可以真正融入物联网,最终实现智能生活。
苹果一直是众多厂商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因为Apple Watch还没有发布,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复制”,这是很多人对于目前可穿戴市场现状的评价。
现在Apple Watch即将发布,它是苹果风格的产品吗?我认为可穿戴产品的唯一出路并不是能够满足细分需求并细化到我们每个生活场景中。
如何更好地理解、记录和感知,给生活带来便利,这是可穿戴设备需要关注的。
生活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