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前同事聊天,得知前员工又裁员了。十个人,什么概念?4月份还有200多人,相当于5个月裁员80%以上!几年来,我们见证了集团融资百亿的成功,见证了明星项目的成功。瑞星,曾经以为有上市的希望,却发现每次都是在追赶潮流。追风没有问题,问题是踩了风之后,供应链和服务没有跟上。于是,每个项目都在初期靠烧钱融资迅速腾飞。可飞得再高,摔得有多痛。中后期补贴下调后,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迅速倒下,正所谓“眼看涨,眼看宴客,眼看崩塌”,真是尴尬。集团转型的背后,其实是面对阿里、京东等巨头的无力和求变欲。面对巨头的交锋,垂直电商确实只有碾压。从单项数据可以看出,18年母婴市场规模预估3万亿元,但今年头号宝宝树的营收仅为7.8亿元。看多了吧?事实上,连预估规模的1%都不到,因为大部分用户都流向了阿里、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毕竟在上面买比较放心,这说明垂直电商的天花板是有限的,很难做大。因此,如果垂直电商不与巨头竞争,这个方向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开始靠价格战或许能吸引到一部分用户,但企业毕竟要盈利。一旦补贴停止,没有巨头品牌光环加持,用户很容易流失。高层也看出母婴垂直电商是个伪命题,也急于求变。恰好此时社交电商方兴未艾。拼多多也正是利用这种股东作风,通过微信“打团”、“砍刀”等裂变游戏迅速崛起,刚好在巨头中杀出一条血路。高管们也看到了社交电商的机会,立即投入资源整合。遗憾的是,他们打着社交电商的旗号,选择了云集这种会员制社交电商,但实际上与传销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它的形式是传销,由于传销本身滚雪球式的裂变,再加上初期不计成本的补贴,用户数、DAU等迅速增加,很快就引起了资本的注意,并很快进行了宣传和募集。8.6亿元。但遗憾的是,由于其传销性质,一开始就错了!这也为后来被罚款3000w、拖欠商家货款等黑天鹅事件埋下了伏笔。社交电商本身并没有错。它在用户裂变上确实有它天然的品质,但是在吸引用户之后,想要留住用户,还是要像拼多多一样深挖供应链,用低价好产品来留住用户。但由于该集团一开始就选择了走捷径,选择了一家具有传销性质的会员制电商,因此拉人的收入远高于卖货的收入。既然大家都在拉人,谁愿意专心卖货呢?什么?后果是,一旦吸引人的收入下降,后期用户的增长就会停滞。也就是说,这个模型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也许高层管理人员知道这一点,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用户的快速增长,可以吸引资本的注意,可以募集资金,但是资本玩到最后也不傻,也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所以没有继续接手offer,团团只能被雷,当初的商业模式是原罪啊,很难走远!说了这么多,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示,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尽量去大厂,如果能继续留在大厂,“继续留在大厂”工厂。也就是说,平均收入会比那些有时在大厂打工,有时想创业去一些中小厂的人高很多。”这句话是我拿到天猫和群的offer,最后还是选择了群的时候,阿里的面试官劝我的。的。我忘了是哪家公司做的多年统计的结果了。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大厂的包总是比中小厂高,包括库存在内的收入也很稳定。坠落,其实也不能坠落多少,毕竟巨人就算坠落,也不大可能一下子崩塌。现在想想当时的选择,真的很感动。我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来团?其实两家公司的薪水差不多(相差只有1k),只是group给了一些更多的entryoption。说实话,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当时集团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在母婴领域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地位,还募集了上百个数百万,而且它似乎即将上市。是鸡毛。不能说选择是错误的,但如果当初选择了去天猫,也许现在的发展就是另一个世界了。创业公司的期权看起来很香,但是要知道创业公司的存活率很低,99%以上都会死,所以承诺的高期权低现金一定要谨慎看好提供。然后有人说你为什么选择创业,这涉及到公司的选择逻辑。选择公司的一点建议我选择创业。前面说过,主要是我们的业务在创业之前就已经盈利了,现金流很稳定。相当于我们的返利业务,这个现金流加上几千万的融资,切入巨头不看的新兴领域:视频号和抖音电商Saas,领域足够细分,避免与巨头直接交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错位竞争。这样我们以后都可以过上好日子。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入行五个月了,自己也逐渐进步了。我们在每一步都非常务实。现金流控制得很好。稳了,才能走的远!所以我觉得,如果一定要加入一家看起来很有潜力的公司:首先要看业务是否合法(玩旁观的也要慎重考虑),模式是否够用取代与巨头的竞争(直接和巨头正面交锋一定很惨)。其次,还要看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可能目前生意看起来发展的很好,但是如果是靠烧钱维持的话,就要小心了,因为很有可能几个月后现金就会用完。现在是股票杀戮的时代。投资机构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会非常谨慎,会考虑你的企业是否健康,是否发展迅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以我们为例。我们目前正在寻找第二轮融资,也找到了IDG等知名投资机构,但他们的态度是模式比较乐观,但我们还需要考察一段时间。只有在考察符合他们的预期后才会考虑投资。像ofo那样疯狂投钱入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埋头苦干,构筑自己的核心壁垒,才是王道。个人发展的一些感想这次裁员基本上断掉了所有的客户,于是想起了当时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笑话。个人发展还是要跟上时代潮流。我个人不推荐做客户端开发或者Windows桌面开发。比如客户端,我们公司连这个职位都没有。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小程序就足以承载你的流量入口,支撑你的业务。更好的选择是后端开发。我以前多次强调过这一点。后端的技术上限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贴近业务。只有了解业务,才能更好的在公司站稳脚跟。记得有一个公司有一个老程序员,在公司的地位稳如泰山。一是他的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某个系统基本上是他几年时间就搭建起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一点。设置系统的人,里面的业务逻辑已经迭代了好几年,错综复杂,公司离不开他。对于个人来说,还是要深耕技术,不要过早转行管理。技术永远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不要成为定制型人才(如果你换了其他业务,你就做不了),不断学习,建立自己的影响力。站在树上的小鸟,永远不会害怕树枝折断,因为她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