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10月17日报道称,中国宽带是一只“爬虫”也不为过。事实上,能否保持爬行速度取决于“时间”和“有利位置”。遇到上网高峰期和宽带用户密集地区,网速蜗牛往往化作“漩涡”在屏幕上不停地打转。停止,即不能转动适当的屏幕。出现这种爬行的蜗牛或者不停的“漩涡”,并不是因为用户购买的网速不够用。有用户购买了10多兆的网速,本应是直流的瀑布,但“漩涡”仍在继续。这是什么?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对此问题的调查,揭开了中国宽带运营的种种诡计。央视选择了几个国家或地区,从上网资费到上网速度进行了测试比较。据调查,我国的上网费是美国的四倍,但网速不及美国的一半;互联网宽带骗子多,全国固网宽带用户实际获得的带宽仅为标称带宽的55%。花费的钱中有将近一半是浪费的钱;宽带销售被层层剥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让消费者无处向运营商投诉……在我国的宽带运营体系中,除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还有很多小运营商。他们从上层运营商那里购买宽带,经过多次转包后,尽可能多地销售给用户,以摊薄成本来赚取利润。大量宽带用户挤在有限的资源上,出现高网速承诺高、网速利用率低的情况。宽带的层层分包,就像工程的层层分包,每一层都要从中受益。这些收益是运营商永远得不到的,相信很多都会落入个人的腰包。在一些小区或者楼盘,规定只能接入某个运营商的宽带,使得上层是大运营商的垄断,下层是分包商的垄断。用户别无选择,只能被宰杀。实际网速远低于运营商承诺的网速。原本说是“独享”的网速,变成了共享网速。这是一种欺诈行为。一些运营商或分包商利用大多数用户对检测技术的无知和一些免费的网速检测工具的不准确性来欺骗用户,使维权变得非常困难。今年上半年,包括宽带服务在内的互联网服务投诉占服务投诉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由2011年同期的32.9%上升至34.5%。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阅读、购物、娱乐、通讯等都更加依赖于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除水电之外的第三种工作和生活必需品。但是现在用户花的钱多了,享受的网速却变慢了。每次上网,网络拥堵更加拥堵,不仅影响工作,也影响心情。在使用网络的简单过程中,我们现在面临着垄断、欺诈、情绪堵塞和可能的行业腐败等问题。我们相关管理部门在严格把守网络出入口的同时,能否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来治理宽带运营的垄断和无序局面?
